首页 > 专栏 > 正文

2019供水高峰论坛:后PPP时代,地方水务企业如何改革迎接新机遇

时间: 2019-07-23 14:14

来源: 中国水网

作者: 薛涛

1563759627897098.png

要素集约

网络集约

网络集约型,是指以整合业务为目的,打通产业链,集约化开展并管理除主营业务外的一项或多项上下游业务,借助自身对主营业务的深入理解,合理整合资源,解决上下游业务痛点难点,使得整体产业链效率及效益得到提高。

薛涛以“厂网一体化”和“环卫一体化”举例:“厂网一体化”中,管网领域要解决黑臭水体治理以及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实际上要做的是提升管网对“保障水质、均衡水量、预调水位”方面的能力;“环卫一体化”中,前端垃圾分类和整个环卫系统的有机结合、中端垃圾资源化处理以及老百姓如何参与等问题都具有很大的挑战,“环卫一体化”对固废升级是非常艰巨的任务,也是平台公司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image.png

网络集约

环保细分领域市场机会及未来关注点

薛涛表示,2020年,公共环保服务各个细分领域运营市场预期如下图所示:市政污水垃圾填埋领域走向成熟稳定后,固废、村镇、管网领域在快速的增长期,这些领域是公共服务企业未来的重点布局。

image.png

细分领域市场预期

薛涛指出,未来地方水务企业在转型升级之后仍需关注四个领域:

由传统水务领域走向水环境领域的发展中,更多关注点在于“生态观念”、“效果导向”、“轻资产服务”,仍需探索城乡、市政工业、点源面源各要素平衡;固废领域,由焚烧走向无废城市的过程中,未来关注点在于整个物质流的控制和跨产业链的融合;村镇市场,关注点在于如何从“镇” 继续有效下沉,并且必须要在“绿色农业”上破题;工业领域,关注点在于过程化的绿色制造与全生命周期和资源化。(相关阅读→城乡建设:集约、效率、生态——环保产业向环境产业升级)

同时薛涛强调,这四个领域中有三大共性问题值得更深入的思考:

一是环保的无缝监管。监管力度只会更强,这样才能在环保资源化中有合理的土壤和可持续的发展。

二是产业与经济升级的可承受力。中美贸易战对工业和地方政府税收带来挑战,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也进入到每一个环保细分领域中间。这就要求环境企业对各地实际的支付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有所了解。

三是“政、企、民”三者的和谐关系。薛涛指出,未来民众在垃圾分类、管网管理等领域的商业模式探索中,会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供水企业在这方面有一定先天优势,因为供水企业本身是离民众最近的。因此在新的政企民关系构建下,供水企业所发起的环保业务应该对整个环保公众服务的破题发挥很大的作用。”

相关阅读:

2018年供水高峰论坛:生态文明建设下供水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017供水高峰论坛:三道金牌背后地方融资四化及PPP下的供水再思考

编辑: 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薛涛

目前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此前分别在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现任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执行院长,湖南大学兼职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生校外导师,天津大学特聘讲师,并兼任北京大学环境学院E20联合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PPP双库的定向邀请专家,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注册专家(基础设施与PPP方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库专家、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化学品和废物环境管理智库专家、中国环保产业研究院特聘专家、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环保产业政策与集聚区专业委员会委员。住建部指导《城乡建设》杂志编委、《环境卫生工程》杂志编委、财政部指导《政府采购与PPP评论》杂志编委,并担任上海城投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在PPP专业领域,薛涛现任清华PPP研究中心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PPP专委会秘书长、中国PPP咨询机构论坛第一届理事会副秘书长、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PPP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国合中心PPP专家库成员、中国青年创业导师、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智库成员、中国城投网特聘专家等。

20世纪90年代初期,薛涛在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负责世界银行在中国的市政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其后在该领域积累了十二年的环境领域PPP咨询及五年市场战略咨询经验,曾为美国通用电气等多家国内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对环境领域的投融资、产业发展和市场竞合格局有着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着力于环境产业与政策研究、PPP以及企业市场战略指导等方向。

作者新文章

作者热文排行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