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 正文

傅涛:打通任督二脉,建立污泥行业团体标准驱动产业生态化发展

时间: 2017-05-09 08:50

来源: 中国水网

作者: 徐冰冰

4月25日下午,“污泥处理处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7年工作会议暨污泥产业生态化发展沙龙”在E20环境平台举行。此次活动就污泥产业生态化发展和污泥联盟创新发展之路等相关议题进行了探讨。

新起点、新环境、新思维 污泥产业进入生态化发展阶段

污泥处理处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执行理事长、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傅涛针对污泥系统解决方案中心的构建问题发表了看法,傅涛指出,如今联盟也需与时俱进,不断思考污泥联盟的发展出路在哪里,如何让污泥联盟做得更有价值,未来,联盟考虑从生态化的角度驱动产业发展。

blob.png

污泥处理处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执行理事长、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长傅涛

产业生态化包含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从自然的角度来讲,将污泥里蕴含的物质资源化、生态化、资本化;一层含义是从社会规律来讲,产业之间需要合作,相互形成协同关系,进而在企业之间产生增量。

产业1.0时代做的是点式的服务,也曾成就一批公司,但这方面现已成为红海。产业2.0时代是综合服务,强调治理的综合效果。如今的产业3.0时代产业发生了变化,环保不再仅仅是成本中心,而要把环保作为创造价值的出口,从能源、农业、工业、房地产、生态旅游角度再造价值。

打通任督二脉 连通价值链上下游

污泥产业联盟未来的出路在何方?资源性的东西最后不能变成资源关键在于没有出口,因此关键在于打通任督二脉,连通价值链条的上下游。将污泥运用到诸如农业相关领域,变成一种资源性的东西,是一种“跨界”,这就需要打通“跨界”的出口,打不通就是死路一条。

傅涛强调,污泥产业1.0时代做的是“老三化”(无害化、减量化、稳定化),现应依据已有的污泥联盟项目去做贯通,做到“后三化”(资源化、商品化、资本化)。污泥处理处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应以联盟的名义接通地方的市场数据,对接政府、金融等机构,整合各方资源。以联盟的标准专家组的形式,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做示范项目,推动项目落地。

联盟与协会不同,是做增量市场分享利益的机构,服务于每个缺口。联盟成员需在联盟产业链上找到自身位置,如果找不到自身的位置,就失去了在联盟存在的意义。

产业联盟成员应该大胆提出建议,与相关领域对接,设计各种产品,为各个环保企业保驾护航,做出属于污泥联盟的商业机构和商业模式。联盟将由理事长单位先趟出一条路,秘书处整合各个企业的需求,一起成长。

产业联盟需污泥行业团体标准

傅涛特别指出,污泥的链接点最多,最需要标准。联盟应构建团标,由联盟成员共同设定,服务于企业,形成一种更好的利益机制。污泥处理处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资格发布团标。从企业标准上升到国家标准很难,但做成团标却很快。因此,建立污泥行业团体标准,促进一批优秀的技术创新成果真正实现产业化不失为合适之选。

污泥产业联盟是一个行业平台,具备自身商业属性和发展属性,集行业和专家的力量于一体。产业联盟应通过自身力量弥补企业政策、方案等环节方面的缺失。依托相关项目打通上下游环节,形成产业链,让联盟的若干企业形成联合体,推出系统的解决方案,由此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模式。

诚然,一个产业的发展壮大,既需要有相关指导性的意见,也需要了解内在企业成员的真正需求,污泥产业也是如此。只有通过污泥联盟专业化的平台,将污泥行业发展中企业的需要以及行业的需求与监管部门相结合,才能真正推驱动整个污泥产业的生态化发展。

据了解,联盟秘书处将围绕会议形成的共识,组织专家进行相关认证,并推动各项工作顺利落地。在此,联盟也诚挚地向污泥产业界各组织发出邀请,欢迎长期致力于污泥产业发展,专注于技术研发等有志企业参与联盟团体标准、示范工程等重大项目的打造,共同促进污泥产业走向繁荣和生态。

详情请来电咨询,联盟秘书处联系人:季托 13810107075。

点击“下载”可下载联盟成员申请表。

编辑: 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傅涛

E20环境平台董事长 、首席合伙人 ;E20研究院院长;清华海峡研究院生态中国创新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产学研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环境学院E20联合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环境校友联合会执行会长;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中广核环保产业有限公司董事。

曾经负责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的多项水业改革的政策研究。著有《两山经济》 、《城市水业改革的十二个问题》、《城市水业改革案例与实践》、《市场化进程中的城市水业》等专著。


作者新文章

作者热文排行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