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雾霾来袭——各地开启作战模式

时间:2014-10-16 16:11

来源:中国大气网

作者:陈丹丹

国庆小长假结束之后,全国开启了“雾霾模式”。10月8日起,中国中东部被雾霾笼罩,辽宁、北京、天津、陕西、河南向南至华南的大部地区普遍出现雾霾,多地发布霾预警。全国各地积极“应战”,展开雾霾作战模式。

 

北京 雾霾警报响起  百余家企业停限产

 

10月9日,北京市气象局发布了霾橙色预警,空气质量指数(AQI)显示,北京及华北部分地区空气一度达到严重污染水平。随着雾霾警报的响起,北京市立即启动了空气重污染应急方案。全市近30家企业主动实施停产、减产等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据从相关部门获悉,雾霾期间,北京市已有130余家工业企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主动调整生产节奏,减少污染物排放,尽力降低雾霾强度。

 

河北  启动区域Ⅱ级应急响应

 

根据《河北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II级(橙色)应急响应启动后,主城区实行大型货车、危险品运输车辆每日6时至24时区域限行;公务车停驶30%,停驶公务车车牌号及时报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备案,并停在所属单位指定的地点。对本地应急预案确定的企业名单,实施停产或限产减排措施,关停20吨以下燃煤工业锅炉。如果机动车要限行20%,则意味着石家庄将会启动尾号限行,其中,衡、保、邢、廊均启动限行措施。

 

上海  《上海市空气重污染专项应急预案》应对雾霾“袭击”

 

《上海市空气重污染专项应急预案》明确了预警应急工作流程,确保各部门能够各司其责、有序落实预案的各项措施,并建立了预会商——预通知——审批——预警发布——应急措施实施——预警升级——预警解除——总结的预警应急工作流程。上海市工作组各个成员单位在实施过程中也根据职责分工,依法加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并在预警和响应期间,每日定时向市工作组办公室报送措施落实情况。

 

山东  各地多措并举应对污染

 

9月24日,山东多地迎来雾霾天气。各地出台措施,应对污染。济南通过开展综合环境整治,依法整治露天烧烤1000多处,建筑工地全部实行规范围挡作业,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淄博市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工作,把燃煤总量指标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从今年起每年减少煤炭消耗总量100万吨。阳泉市环保局加大空气质量检测力度,对全市6个监测站点开展跟踪监测,并组织人员对各个站点附近的工业企业进行逐一排查,监督重点排污企业限排。

 

浙江  全方位、立体式的大气重污染应急体系

 

在空气重污染专项应急预警方面,浙江省明确由环境监测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建立与省气象局、长三角区域兄弟省(市)、各设区市环境监测中心3个层面的会商机制。由省级到市区,由本省到长三角区域兄弟省(市),浙江省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大气重污染应急体系。宁波市的操作手册更是细化了应急流程,确保应急预案能够顺利落实。

 

沈阳  展开专项行动防治雾霾

 

10月10、11日,沈阳空气质量指数AQI一度达到314,达到“严重污染”,很多市民担忧今年冬天雾霾会加重。12日,记者从沈阳市环保局了解到,今年在采暖季来临前,沈阳已开展了一系列重点燃煤设施 “冬病夏治”工作,同时还开展了多次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执法检查行动,来改善沈阳冬季空气质量。其中包括,对 20吨以下燃煤采暖小锅炉实施“拆除联网”工程;对商业自主供热企业的燃煤小锅炉进行 “清洁能源替换”工程;对规划保留的较大吨位供暖锅炉实施烟气治理设施升级改造工程。

 

此外,对于涉及热电、供暖企业的煤堆、灰堆、渣堆扬尘防治问题,还开展了多次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执法检查行动,对检查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企业提出了限期整改要求;对于已经安装污染防治设施的燃煤企业提出要求,对现有设备加强维护和保养,确保冬季采暖期的大气污染防治设施正常高效运行,污染物达标排放。

 

兰州  治霾启示:治霾不能只靠运动 要靠科学和群众

 

“打赢治霾攻坚战,要靠符合当地实际的科学措施和市场手段,更要靠市民的理解、支持甚至参与其中。”这已成为兰州治霾的一个法宝。“十一”长假结束,华北等地区再次陷入十面“霾”伏。在同一时间,地处大西北的兰州却碧空万里。近期,在环保部的推广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治理任务较重的多个城市,正在效仿和借鉴“兰州经验”,投入雾霾阻击战。

 

辽宁  省长亲自“挂帅” 做好应急工作

 

在当前监测预警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辽宁省建立了预警建议函和重污染天信息日报制度。并由省长担任应急总指挥,各市总指挥由市长或主管环保的副市长担任。在空气环境质量指数超过200等情形下,由省环保厅直接向有关市政府和市环保局发送预警建议函,建议相关市政府提早采取相关防控措施,做好应急工作。

 

 

 

编辑:陈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