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惠州市节能减排“十三五”规划 控制VOCs排放(全文)

时间:2017-02-14 15:13

来源:广东惠州市发改局

2.污水厂提标升级改造:针对惠州市第四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水口)、惠阳区新圩长布污水处理厂、大岭污水处理厂、福田镇污水处理厂等21座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升级。

3.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完成惠州兴隆环境服务有限公司、惠州市通鑫建材有限公司污泥处置设施建设,处理处置工艺以焚烧为主。

三、农村污染防治工程

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与利用设施等;全面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强化测土配方施肥及化肥的高效利用;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善人居环境。

专栏9农村污染防治工程

1.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现有规模化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与利用设施,散养密集区实行粪便污水分户收集和集中处理利用。

2.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供水通道沿岸等敏感区域建设污水净化塘、生态沟渠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入户覆盖率达到9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

3.农村环境综合整治:2016-2017年全市新建200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2020年全市100户以上的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

四、重点工业行业污染防治工程

2016年底前淘汰位于高污染燃料禁燃区以外的10蒸吨/小时以下燃用高污染燃料的锅炉,2017年底前淘汰10蒸吨/小时燃用高污染燃料的锅炉;对10蒸吨/小时以上的锅炉开展整治,责令超标企业限期整改,确保稳定达标;对水泥行业实施降氮脱硝改造工程,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专栏10重点工业行业污染防治工程

1.高污染燃料锅炉整治:2016年底完成惠州市惠宝佳牧饲料有限公司、惠阳市永虹针织有限公司等25台共计规模为75.15蒸吨的高污染燃料禁燃区锅炉整治,改燃清洁能源或关闭淘汰;2017年底完成德英洗水(惠州)有限公司、惠州南旋毛织厂有限公司等36台共计规模为360蒸吨的10蒸吨/小时燃煤锅炉整治,改燃清洁能源或关闭淘汰。

2.燃煤锅炉稳定达标排放治理:对广东中旭服饰有限公司、博罗县九潭天羽漂染有限公司等18家共计规模为400蒸吨的10蒸吨/小时以上燃煤锅炉展开达标排放治理。

3.水泥行业降氮脱硝改造:对博罗县固力建材有限公司、广东塔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惠州龙门分公司、惠州市光大水泥企业有限公司龙华厂、惠州市光大水泥企业有限公司龙江厂、华润水泥(惠州)有限公司等5家重点企业实施降氮脱硝改造。

五、挥发性有机物减排工程

对挥发性有机物已治理完毕的企业,参照行业治理技术指南有关要求,开展排放评估工作,严加监管;对尚未开展治理的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机废气治理改造,确保主要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推进大亚湾区重点行业环保升级改造工作;推进惠城区饮食油烟治理。

专栏11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程

1.已治理企业监管:对兴昂制革(惠州)有限公司、格林精密部件(惠州)有限公司等75家已治理企业强化监管,开展排放评估。

2.未治理企业治理:对国纳合成革(惠州)有限公司、惠州市道科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等30家未治理企业实施有机废气治理改造。

3.LDAR技术应用:对惠州惠菱化成有限公司、惠州忠信化工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展开LDAR技术应用。

4.饮食油烟治理:完成惠州市公安局、惠州市房产管理局等55家单位的油烟净化及监控设施安装。

第六章健全保障措施,有效推动规划实施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成立以惠州市发展改革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市“十三五”节能减排规划实施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局,统筹推进规划组织实施工作,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协调解决规划实施重大问题,监督检查重大事项进展和落实情况。各级、各部门要围绕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推动规划落实。

第二节加大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扩大节能减排资金的使用范围。采用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机制推广、节能减排管理能力建设及监管体系建设等。积极落实国家及省有关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合同能源管理和建筑节能改造等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和实施强化节能减排的信贷激励政策,推进“绿色信贷”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节能信贷产品,拓宽担保品种范围,简化申请和审批手续,引导金融机构将企业信用信息及节能减排水平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依据。

第三节强化节能减排评估与考核

完善落实科学考核体系,强化对规划有关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引导各级政府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考核结果作为各级政府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完善规划年度考核和中期评估制度,检查规划落实情况,分析规划实施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和提出改进意见。

第四节提高节能减排的监管水平

全面推进“互联网+绿色生态”,提升全市节能减排信息化水平。建立健全能耗和污染源减排统计制度,完善统计核算与监测方法。配合省健全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实现重点领域节能监察全覆盖,加强专项节能监察,建立节能执法监察定期通报制度,强化能源效率标识监督检查力度。提升环境执法监督能力,应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拍摄等非现场监控技术手段提升环境监察执法效能,推行环保机构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

第五节加快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

构建节能减排自主创新体制框架,以突破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战略中共性、关键性技术瓶颈为重点,搭建联合攻关研发平台,培育节能环保产业重大技术及产品创新集群主体。充分协调调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行业协会、民间机构等各方面的资源,创新多层次、多元化、多形式的合作机制。推进重点行业污染防治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支持建筑节能材料等关键技术攻关与新产品开发,加快节能减排成套化装备研发。统筹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科研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和财政科研资金管理改革,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

1...345678910

编辑:张伟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