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盐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发布(附全文)

时间:2017-03-14 10:19

来源:中国水网

三、加快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实施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实施更加严格的排污总量控制,扩大污染物总量控制范围,加强重点领域污染减排,积极推动结构性减排,全面完成省里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分批开展排污企业的许可证核发工作,逐步实现所有固定源达标排放计划。逐步完善排污权有偿和交易制度,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的二级市场,促进环境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禁止无证排污或不安许可证规定排污。到2020年,实现固定源法制化、科学化、信息化的“一证式”管理。

督促企业主动落实环保责任。督促建立环保责任制度、环境保护定期自查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环境问题第一时间报告制度以及环境安全责任制度,到2017年,重点监控污染源全部编制自行监测方案并实施。在行政许可、公共采购、评先创优、金融支持、资质等级评定等工作中,根据企业环境信用状况予以支持或限制。强化企事业单位环境修复责任和刑事责任追究。

四、完善环境经济政策

加快发展绿色金融。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提高污水处理费、排污费、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加大高耗能、搞耗水、高污染行业差别化电价水价等政策实施力度。推进环境税费改革,将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政策。完善绿色信贷政策,进一步加强环保部门与金融机构企业环境信用信息共享,引导金融机构优先支持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企业。在涉重、石化、危险化学品运输等环境高风险领域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完善环境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绿色评级体系,对不同等级的企业依据不同标准分类采取相应的鼓励或惩戒措施。加强部门联动,进一步推动企业环保信用评价结果在行政许可、采购招标、评优评先、信贷支持、资质等级评定、财政补贴资金安排等工作中广泛应用。

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快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以经济推动生态保护与建设。完善生态红线区域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生态补偿资金,确保生态资产保值增值。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引导生态收益地区与保护地区之间、流域上下游之间,通过资金补助、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实施补偿。在总结通榆河流点经验基础上,逐步扩大调节范围,力争在2020年实现市内所有交界断面实施生态补偿。

落实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制度。开展自然资源资产摸底调查,建立相应数据采集机制。对水流、森林、海域海岛、滩涂(湿地)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明确国土空间的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监管者及其责任。建立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制度,实现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按资源治理分级、梯度利用。探索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容量接近或超过承载能力的区域,及时采取区域限批等限制性措施。

推行市场化生态治理机制。加快环境污染治理市场的全面开放,以环境公共设施、工业园区等领域为重点,推行第三方治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引导社会资金以PPP等不同形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创新企业第三方治理机制,在工业园区、重点行业积极培育第三方治理的新模式、新业态,扎实做好滨海沿海工业园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工作。营造良好的第三方治理市场环境,从扩大市场规模、加快创新发展、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完善监管体系等方面,支持第三方治理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创新、运转模式创新。

五、加强监测监管能力建设

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优化完善全市各类环境要素点位,在2017年底前,完成全市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和噪声环境监测网络优化工作。到2020年,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市、县两级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污染源监测制度和生态监测系统。建立市、县两级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形成短、中、长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业务体系。在2018年前,完成对现有空气质量预报系统的改造,形成7天预报能力,提升预报水平和重污染预警能力。建设市、县两级水质监测预警平台,提高水质监测预警能力。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风险监控,在饮用水源取水河道上下游主要桥梁、码头全面建成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安全河道工程,提高安全监管和水质预警能力。加快推进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的计量认证工作。完善重点排污单位污染排放自动监测与异常报警机制,提高污染物超标排放、在线监测设备运行异常等信息追踪、捕获与报警能力。

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实现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优化配置监管力量,推动环境监管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推进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配备调查取证等监管执法装备,保障基层环境监察监管执法用车。2016年底前,环境监察机构要全部配备使用便携式手持移动执法终端,规范执法行为。2016年底前,所有环境监察执法人员要进行业务培训和职业操守教育,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环境监管执法队伍管理制度和有利于监管执法的激励制度。

加快环境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快建立生态环保大数据信息化体系,建立环境信息资源目录和环境数据仓库,对接省、市、区相关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一体化综合管理平台、标准接口规范、业务联动协同体系,完善环保政务保障和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信息化管理机制,保障人员配备和经费支撑,规范环境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运维和管理的运转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借助第三方服务力量,保障信息化基础设施运转,提升行政办公管理、环境业务管理信息化水平。

第四章 重点工程

为保证“十三五”时期《规划》各项目标的如期实现,有序推进主要任务的顺利实施,持续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重点实施水环境保护、大气环境保护、土壤环境保护、污染防治与综合治理、生态保护与修复、环境风险防控、环保能力建设7大类187项重点工程,预计投资2785亿元,建立重点项目库,形成年度滚动管理机制。

水环境保护工程

主要包括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城镇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城镇黑臭水体整治、重点行业提标及整治、工业集聚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截污导流、良好湖泊保护等53项工程,规划总投资额为1239亿元。

1...56789101112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