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全文|《“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2020年基本完成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修复

时间:2017-11-13 11:04

来源:四川省政府

  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监测系统:完善监测设施,建设遗产地监测系统。

  自然遗产保护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重点开展九寨沟自然遗产保护性修复技术方法研究和自然遗产地生态地质环境敏感性等研究,探索自然遗产灾后保护修复新技术。

  第二节 修复自然生态系统

  恢复受损林草植被。开展植被损毁情况全覆盖调查,实施受损林地安全隐患清理,分类开展灾后林草植被恢复。对保护区外震损林地采取工程措施、人工植苗、人工直播、封山育林等方式恢复林草植被。对保护区内震损珍稀动物栖息地采取生境修复、保育等措施恢复林草植被。加快景区、重点乡镇周边和主要交通沿线的林草植被恢复,合理配置原生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严防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增强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功能。

  保护湖泊湿地。在保护性修复受损严重的核心景观湿地基础上,坚持自然恢复为主、工程修复为辅,恢复河湖湿地岸线植被,加强一般受损湿地管护,开展湿地水体微生境生态修复建设,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治理水土流失。对受损水土保持设施进行恢复重建。适度新建拦防设施,实施坡改梯,构建沟、池、渠、路配套防治体系,开展植树种草。创建九寨沟国家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科技示范园区。

  专栏4 生态修复

  震损林草湿地恢复:修复自然保护区外受损林地植被,清理受损林地;恢复震损及退化草地植被;实施湿地生态系统调查评估,恢复湖岸、河岸受损植被,监测调查湿地动植物,重建阻拦设施。

  珍稀濒危动物栖息地修复:恢复自然保护区内珍稀动物栖息地。

  水土流失治理:恢复重建水保设施,修复受损的坡面水系及沟道治理工程10处,实施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建设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科技示范园区。

  第三节 保护生物多样性

  修复大熊猫基因交流走廊带。采取大熊猫主食竹抚育复壮、补植补造、林下栽竹等措施,修复黄土梁廊道、王坝楚廊道、施家堡廊道、小河廊道等大熊猫基因交流走廊带。

  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加大川金丝猴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和麦吊云杉等珍稀野生植物保护,采取原地和异地保护相结合的方式,改善生存环境,扩大种群数量。开展珍稀动物受损栖息地林草植被快速恢复模式研究与示范。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维护原生生物物种多样性。

  专栏5 生物多样性保护

  大熊猫基因交流走廊带建设:补植大熊猫主食竹等。

  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修复川金丝猴等濒危种群典型原生境,拯救性保护麦吊云杉等种质资源集中分布小区,建设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珍稀濒危物种科普宣教基地和高山珍稀植物园。

  第四节 保障生态环境质量

  修复生态保护设施。修复森林管护、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林业执法等设施设备,建设林区公路、防火作业道路等基础设施,维护加固林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保护设施,恢复提升灾区生态保护能力。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管护。修复围网围栏、警示标志等设施设备,对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实施封闭式管理,取缔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排污口,建立水源地预警应急机制,保障灾区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治理人居环境。开展灾区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修复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建立健全垃圾收运体系,实施乡村绿化工程,提升农村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专栏6 生态环境保护设施

  生态保护设施恢复:恢复重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保护设施;建设林区公路及防火作业道、供电线路、给排水管网等。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修复3个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16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隔离设施等。

  第五节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

  提升生态监测能力。布设野外监测站点,自动采集自然遗产、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巡山管护、旅游等图像及信息资源数据,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整合各类监测系统,建设生态综合监测平台。

  完善环境监测设施。修复水质、大气、核与辐射自动监测站,恢复环境监测站的实验设备和监测设备,补充环境应急监测和环境应急监察设施设备,满足开展灾后重建环境质量监测需要。

  专栏7 生态环境监测

  生态监测体系:建设九寨沟县和松潘县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等野外监测站点。

  环境保护监测:恢复九寨沟县5个监测站点仪器设备,新建松潘县空气自动监测站。

  第五章 地质灾害防治

  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生命工程,预防为主,分类施策,合理避让,重点整治,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统筹考虑生态环境与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强化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程防治及应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综合防治,保护灾区群众和游客生命财产安全。

  第一节 开展调查评价

  应急排查与风险评估。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加强灾区城镇、聚居点、景区和交通沿线等区域的地质灾害排查和危险性评估,科学划定危险区域和重点整治区域。对九寨沟景区、漳扎镇和重点旅游公路沿线等重点区域开展精细化地质灾害详查和风险评估,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常态核查与动态排查。建立多层次、专业化的调查排查制度,动态开展城镇、聚居点、景区及主要交通沿线的地质灾害隐患核查和判识。充分运用航空航天遥感等先进技术,提升隐患动态发现能力。对灾区全新世活动断裂开展精细化详勘,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专栏8调查评价

  地灾应急排查评估:开展受灾县震后地质灾害应急排查评估和九寨沟景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估。

  地灾危险性评估:开展九寨沟县临时安置点、返迁点及人口集聚村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1234567...9

编辑:刘影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