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产融界大咖告诉你:绿色金融困局如何破?

时间:2017-11-20 15:53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徐冰冰

绿色产业与绿色金融牵手“联姻”以来,发展势头向好。11月11日,在2017首届新安江绿色发展论坛上,一场关于绿色产融创新的对话展开。

中节能中咨环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云生作为环节主持人,对话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原院长马中,国开证券副总裁邓琪,中非信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世纪爱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凡,中信银行合肥分行副行长刘训海,兴业银行总行绿色金融部程锋,东方园林副董事长、文旅集团总裁、康养集团总裁金健。

1511167376869014.jpg

绿色产融创新对话

刘训海谈论了自身对于绿色金融的理解,第一层含义可概括为“三个引导”:金融业如何引导资本、资金、资源流向环境保护、环境修复等行业,如何引导现有企业注入环保,如何引导广大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理念。第二层含义,绿色金融是金融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产品、融资模式的创新。

绿色金融发展的利好条件

马中介绍,我国的金融投资力度大,每年投入十七八万亿,十三五期间金融方面的国家投资达到了150万亿,国家在十二五末用于节能和环保的财政资金决算达到4800亿 。同时,国家出台的环保政策也创造了绿色金融需求。

陈凡提到,目前,公众在观念上对于“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认识更加深刻,十九大明确绿色项目为投资项目,绿色金融会成为支持环保产业的一个重要手段,未来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程锋表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建设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区,生态发展理念在逐渐渗透到自然保护、生态修复中。 

政策上如何支持绿色金融发展

邓琪表示,十三五期间绿色金融更多的是财政投入,其实,它更需要引导社会资金,运用综合的服务手段来支持环保产业的生态文明建设。

从政策方面来说,首先,应搭建起引导社会资金的制度基础,降低融资成本。发挥专业化担保机构和增信机制的作用,吸引国企和民企同时参与进来。

第二,完善绿色债券相关的制度,建立绿色债的统一借用标准。

第三,完善信息披露,健全风险监控机制。建议尽快引进第三方担保评估机构,对于违反环境信息披露的上市公司或者发债企业,要有监管安排。

证券行业如何创新支持绿色金融

邓琪表示认同E20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傅涛先生11上午提到的说法,目前环境产业处于3.0阶段,对于证券行业有了更高的要求。证券行业如何创新支持绿色金融?她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工作。

首先,在开发项目阶段增加绿色标准,有针对性地选择绿色客户和绿色项目,更大范围地服务绿色领域的客户。

第二,创新设计相关绿色金融产品,把握住绿色的标准要求和特点,在期限和还款细节等方面充分评估,为客户量身定制证券产品,发挥资本市场灵活、高效作用。

第三,培育绿色投资人群体,有意识地引导长期合作伙伴投资绿色项目,扩大绿色投资人群体。也可以尝试绿色股票指数、绿色债券指数等新型方式,把整个绿色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真正的利好用一些具体的产品量化出来,使我们投资人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好处。

商业银行未来绿色金融的发展方向

程锋对商业银行未来的绿色金融发展方向作了思考,PPP模式可能是将来政府投资或者政府参与投资的主体和方向,在这种背景下,过去的一些思路和理念可能就要发生变化。

首先,应把黄山旅游、大健康和文化创意等特色产业与普惠金融联系起来,打造服务新经济、服务小微金融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其次,要改变过去依赖主体的融资模式,更多地要关注项目本身,关注个性化的客户需求,对行业的了解、金融产品的运用以及产品模式的组合都需要专业化的判断。

最后,要提升商业银行的内功。从管理一直到经营体制、架构的完善到内部投向的指引、支持政策,这些都需要理顺。

环保企业对于绿色金融的诉求

金健则表达了作为环保企业的诉求,希望金融机构能制定绿色程度的标准,使其有标准可依。另外,应该给予企业机会,让企业参与到项目中去,放大绿色的空间,凸显商业价值。比如,新安江跨省补偿机制试点、浙江与黄山的合作就是例子。

另外,金健认为,作为企业要能够在商业逻辑和社会责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成为绿色中商业最成功的企业,商业中绿色最成功的企业,而不仅仅只做一个方面。

编辑:徐冰冰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