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国际创投张曙东:数据为本,模式为王,是智慧环保的未来

时间:2019-08-23 09:25

来源:中国水网

8月17日,E20环境平台联合上海国际创投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上海组织了主题为“解码智慧环保&促进产融结合”的金融路演活动,上海国际创投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管理合伙人张曙东博士进行了主题演讲(详情请点击:【沙龙&路演】站在风口上,智慧环保怎么干)。该篇为张曙东在路演活动上的主题演讲详细内容。

智能科技浪潮来袭,环保领域将是智能科技与实体经济融合的主战场之一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科技浪潮正在袭来,而且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要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特点,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应用为目标,深化改革创新,优化制度环境,激发企业创业新活力和内生动力。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第一次提出了大数据,往后的每年政府工作报告都会重点提到智能有关的内容,2018年提出发展智能产业,到2019年是提出了“智能+”。

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都在强调智能科技和实体经济的融合,要用智能科技这个工具去推动经济的转型发展,从这个层面来看,环保领域无疑也是智能科技与实体经济融合的主战场之一。环保行业以及企业自身的智能化需求是智慧环保的原生动力。生态环保监管的力度越来越大,环保费改税,环保从形象工程到追求效果为王;环保企业从原先的单纯规模扩张发展到规模扩张与精细化管理并重,从封闭生态到开放连接,这些都需要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工具和手段。

从智慧环保的内涵来说,套用时下流行的产业公式,智能科技+环保产业=智慧环保产业。在智慧环保产业里面,智能科技与环保产业的融合是双向赋能的过程。一方面虽然环保产业发展这么多年,普遍的工艺也比较成熟,但是我们的管理、信息化程度还是很低,需要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工具进行升级,在管理上和决策上提高数据的作用,在经营上达到降低风险、降本增效的目标。另一方面,万亿市场规模的环保产业,为智能科技的应用提供了一个非常巨大的场景,智能科技在这个大场景里去不停地迭代、去融合的过程中其实也促进了科技本身的进步。

image.png

智能科技产业不是单一的技术或者产业门类,是一个以人工智能关键技术为核心、由一系列基础支撑和相应业务组成的行业矩阵。从技术角度来说除了AI的算法,还包括像芯片、传感器、5G、大数据、GIS、机器人等,他们相互促进和补充,共同提升智能科技的技术完整性和商业可用性。在我们所看到的项目案例中,都会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技术,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从更广义的角度去关注智能科技领域的投资机会。

image.png

环保与智能科技的融合,需要同时考虑技术因素与人性因素

任何一项技术,要获得可持续的生命力,都要有切实的需求作为支撑,智能科技也是如此,这也是我们强调“无应用不AI”的原因。当前,智能科技的关键基础支撑已经较为完善,而且中国在某些方面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何找到应用场景、发挥技术的价值就很重要了。人们常说,技术是一把锤子,要找到合适的钉子;环保行业面临着升级需求,需要技术的加持。它俩的融合,能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说到智能化,不仅仅技术层面的问题,其实更多是人的问题,很多时候是“一把手”工程。除此之外,由于环保产业2B/2G的特征,与2C业务相比,要考虑更加复杂的人性,除了要提升客户作为一个整体的价值,还要综合考虑客户内部相关部门对于产品的接受度。这是因为在2B/2G业务中,使用者和决策者是分离的——基层业务人员用得好,也得需要高层点头同意采购;高层决定购买后,也得基层业务人员愿意用、好好用,才能发挥价值,形成正循环。

中国产业和经济智能化还有一个特别之处:以工业为例,以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基本是从3.0时代向4.0时代转变,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因为基础参差不齐,基本是分别从2.0、3.0时代同时向4.0时代转变。这就使得中国智能化的链条特别长,从自动化、信息化到数字化,再到未来的人机物互动,都存在大量的机会,我们认为环保行业智能化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循序渐进与跨越式并存。

image.png

数据驱动,模式创新,推动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是智慧环保的破局之路

展望未来,智慧环保应该是由数据驱动的,基于机理模型的人工智能,由机器辅助决策,尽可能地把数据和经验智慧化,通过知识的再造,系统化赋能我们环保行业的业务和管理,同时孵化出新的商业模式。

image.png

环保行业的数据有很多种,从污染物移动的流程来看,包括生产制造、排放、收运储、治理等阶段,从类型来看,包括水、固、气、声、光等,从场景来看,包括市政、民用、工商业、区域等。未来智慧环保系统需要时效性更强、颗粒度更细的数据。

拿人类作比较,人工智能现在比较成熟的是图像、语音等,对应于人类的视觉、听觉等;在环境、食品、化工、实验室等领域,也已经在研究气体识别,对应于人类的嗅觉。但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推进,会更多关注更细、更深层次的信息,就像人的本体感觉(也称为深感觉、第六感觉)。其感受器遍布在人体深部的肌腱、韧带、关节囊(俗称“筋”),它们持续监视着所在“身体零件”的空间位置、运动的方向、角度、速度、角速度和加速度等各种参数,并把信息传递给大脑。若发生意外,在你都来不及反应的情况下,将危险信息电光火石般传递到大脑;在你毫无意识的情况下,大脑迅速做出计算和决策,替你指挥身体肌肉做出快速反应,以应对意外情况和突如其来的风险。

12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