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涉供水、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住建部重磅行动方案发布

时间:2025-10-17 10:16

来源:住建部、中国水网

10月15日,住建部发布《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行动方案(2025—2027年)》。

4956f49584c864aa9966b59a89b96a4a.png

《行动方案》提出,推动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重点强调,进一步摸排城镇供水、排水等现状底数和管养状况,将有关数据汇聚到行业管理信息平台和城市智能中枢。结合城市地下管网和综合管廊建设改造安排,编制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行动计划,并建立项目库。

推动地级及以上城市在供水、排水等设施上布设物联感知设备,搭建安全监测平台,实现对设施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测、及时预警和有效处置。

《行动方案》还强调推动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城市道路塌陷隐患排查整治,强化城市供水水质监测。

01.供排水在韧性城市建设中居于关键地位

其实,行业洗牌整合加速,集中度增强也是高质量发展的一种表现。说到高质量发展,不得不提韧性城市建设。

近些年来,“打造韧性城市” 已成为城市建设领域的焦点话题。202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着重强调因地制宜对城镇供水排水、地下综合管廊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与智能化管理,凸显了供排水在韧性城市建设中的关键地位。

供排水一体化的发展离不开管网的建设,这些年来愈发得到重视。早在2023年12月,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强调,建设城市地下管网是城市的 “里子” 工程,要面子与里子并重,且更应重视里子。

溢流污染是其中一大备受关注的问题。2024年3月,住房城乡建设部等 5 部门发布关于加强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和运行维护的通知,首次明确 “鼓励建设雨季溢流污水快速净化设施”,弥补了过往市场化项目中该类设施管控的政策空白。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生态市政院院长王家卓在 “2024(第十六届)上海水业热点论坛” 上提出,应正确认识各种排水体制的优劣,摒弃简单认定合流制不好、分流制好的观念,避免一刀切地推行雨污分流改造,同时呼吁出台针对合流制排水系统的监管方式与污染控制技术标准和指南。在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行业对健康体制机制的需求愈发迫切。

E20 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E20 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在 “2024上海水业热点论坛” 上指出,供排一体化在经济性和可持续性方面表现相对良好,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排水公司收款难的问题,尤其在长江流域、珠三角地区以及省会城市的水务集团中,供排一体化的探索行动正在积极展开。

在供排水一体化的探索中,湖南省走在了前列。

2024年12月30日,长沙市城区排水事务中心与水业集团签订移交协议,将城区25座污水提升(合建)泵站、52.5公里管网运营权正式移交水业集团,城区排水一体化改革再次取得重要进展。湖南省还在推进按效付费上做出了探索,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24年12月,湘潭市住建局与湘潭中环污水有限公司签订了“按效付费”协议,标志着湘潭市的城市污水处理由之前的“按量付费”全面转变成“按效付费”模式。

薛涛指出,从整个系统优化考核的视角来看,按效付费必定是未来实施的重点,但是中间也有很多难点。主要的难度是在按量付费走向按效付费的过程中,计量方式、财务成本以及包括雨水处理等方面的计算问题有待明晰。

为突破我国市政排水体系在体制机制、运维管理等方面的困境,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下可持续发展的排水体系,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 E20 环境平台联合行业研究机构、区域性水务公司,共同发起 “市政排水体系可持续发展” 行动,并在上海、宁波等地举办区域排水体系研讨会,探讨厂网一体化下市政排水体系的体制机制问题。

在政策引导与各方努力下,我国供排水一体化在韧性城市建设中不断迈出坚实步伐,未来有望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助力城市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02.推动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

当前,国家也在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AI应用的部署。

8月26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国发〔2025〕11号),系统部署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战略方向与实施路径。《意见》强调,推动大气、水、海洋、土壤、生物等领域构建智能协同的精准治理模式。相信未来,在环境治理领域必然会借力“人工智能+”实现提质增效,大幅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效果。

紧接着在8月2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正式公布,《意见》还强调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打造集约统一、数据融合、高效协同的城市数字底座。

政策连续性推进的背后,要意识到一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深度产业重构正在发生。智能化不仅是工具,其本质上将重新定义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加速和深化企业、行业、社会、国家的重构。

“人工智能时代对产业的颠覆是革命性且不可逆的,所有软硬件产品都将被重新定义。”E20研究院院长傅涛指出(相关新闻:傅涛:AI浪潮下的环境产业重构),环保设施的未来归属可能不再由传统行业界限决定,而是取决于谁掌握智能体的核心控制权。

在产业重构的背景下,傅涛比喻称,企业正面临“抢椅子游戏”,原本200、300个席位将缩减至150个,留存的“椅子”即未来产业的价值连接点。企业需将自身经验重构为价值载体,即所谓的“奇点”,其表现形式就是产品。

未来产业价值将聚集于能通过AI实现经验产品化的关键节点,即“将人类解决问题的思维链转化为可计算模型”,形成可复用的智能产品。这也将是抓住未来机遇的关键。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