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 正文

纪录 | 宜兴的一代环保创业家

时间: 2021-04-12 09:46

来源: E20绿谷工作室

作者: 谷林

绿谷工作室发表原创文章“环二代:接班,还是不接班,这是个问题”后,引起了行业对环保企业家二代的关注。但正如一位二代所言,“我们都是站在父辈的肩膀上前行”,正是一代企业家以自己的努力拼搏为二代们奠定了一个发展的基础。而对于一代,很多人常用的评价就是:“从无到有,善于抓住机会,富于创新精神,吃过很多苦,性格坚韧”。本文将笔触聚焦到一代环保企业家,从他们的创业梦想到实践,展现这一代环保人的坚韧与执着......

最近一直在关注企业家二代。正如一位二代所言,“我们都是站在父辈的肩膀上前行”,正是一代企业家以自己的努力拼搏为二代们奠定了一个发展的基础。对于一代创业家,很多人常用的评价就是:“从无到有,善于抓住机会,富于创新精神,吃过很多苦,性格坚韧”。而这些特点,在我6年前曾经采访过的那些一代创业家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时,E20环境平台应宜兴环科园邀请,E20团队一行四人,在宜兴待了一周时间,采访了十多位企业家。

那时候的宜兴,正处在升级转型的当口。因为开发区的亮眼成绩,转调环科园管委会主任的朱旭峰一腔热血、雄心勃勃地希望带领宜兴环境产业实现“二次腾飞”。

宜兴虽然是个县级小市,但干净、整洁,又美丽,走在街上,微微湿润的空气,让人有一种精神舒爽的感觉。更主要的是,它绵延的历史、繁荣的文化,和发达的商业。

据说7000年前左右,宜兴地区原始农业和手工业已发展到一定水平,并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骆驼墩类型文化”。大约5000年前,宜兴人已经开始制陶。历史中,宜兴人多诗书传家,“一门九侯”、“一邑三魁”等佳话层出不穷,据统计,古代共出过4位状元、10位宰相、385位进士!

现当代,宜兴的教育文化史,更是群星璀璨:据相关报道,至今宜兴共涌现出26位两院院士、近万名教授,其中包括蒋南翔、周培源、潘菽、史绍熙等清华、北大、南京大学和天津大学等名校校长。在书画界,徐悲鸿、吴大羽、尹瘦石、吴冠中等都诞生于宜兴。

在经济上,据统计,宜兴市2015年GDP达到1285亿元,位居江苏42个县(市)第五位。2018年宜兴GDP约1713.28亿元,而我家乡咸阳市(地级市)2018年的才为2376.45亿元。

作为国内公认的“环保之乡”,宜兴的环保产业从改革开放前就开始起步,1992年建立第一个国家级环保产业园区,至2015年时,大约聚集有1800多家环保设备生产企业和3000多家配套企业,拥有10万名环保技术工人和上万名环保技术研发人员。

或许正是这样的历史、文化和商业环境,造就了宜兴人特别吃苦耐劳、敢想敢拼以及善于创新学习的精神,也为更多创业家的出现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受访的一代企业家,大多生在上世纪60年代,学历不高,有人因为亲戚的关系或工作的关系,接触了环保行业,也有不少人一开始与环保行业以及做企业毫不相干,有人是特教老师,有人是退伍军人,有人是汽车站站长,但却都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敏锐的眼光,抓住了时代的机会,开创了自己的崭新人生。

其中,与环保关系最大的是王洪春,他和家人创立的鹏鹞环保也是宜兴环保产业圈的“老大哥”。20世纪80年代,王洪春的父亲王盘君调到镇工业公司,从事乡镇企业管理,但他却一心想搞实业。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认识的一位上海元通漂染厂工程师那里得知,上海元通漂染厂要搞一个印染污水中试,当时国内无人能做。敢闯敢干的王盘君立即和元通漂染厂谈好,由他来做试验,漂染厂提供住宿和学习的场所。他自己拿出2000元钱,招收了18名高中毕业的学生,带着王洪春一起去上海勤工俭学:白天为印染厂做中试,并出去打工赚生活费,晚上请上海大学的老师和设计院的工程师来为大家上课。这些人后来成为鹏鹞环保最初的人才班底。

1618191585947739.png

1618191593297556.png

鹏鹞创始团队与王洪春

1985年,王盘君他们承接了上海锦江乐园的自来水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然后回到了高塍,在打谷场上为甲方进行生产。当时,王洪春的表伯伯姜达君在上海工业设计院做给排水工程师。在姜达君以及上海工程师的指导下,他们先后开发了用于生活污水处理的一系列产品,其中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风靡一时,为鹏鹞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86年,他们在宜兴高塍建立起自己的生产厂,厂名借用当时的乡镇企业“高塍镇建筑环保设备工业公司”,成为鹏鹞环保的前身,在后来的几十年里,曾一度引领中国污水处理市场,并成为宜兴环保产业的“黄埔军校”。

黄东辉,他的父亲黄洪坤曾经是宜兴县高塍农机厂的厂长,和王洪春的父亲一样,也是宜兴环保产业的奠基人。那时,姜达君所需的环保设备在全国鲜有供应商,而姜达君也注意到家乡高塍镇的集体企业农机厂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于是在王盘君之前,姜达君先与黄洪坤开始了合作,并在1976年开发出我国第一台新型PVC材质的纯水离子交换柱,在宜兴环保行业具有里程碑意义,一举奠定了高塍农机厂和黄洪坤的“江湖地位”。

1984年,退伍军人汤顺良回到家乡,被分配到了高塍农机厂。凭着勤奋和智慧,他从不懂环保,到后来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也结识了不少朋友,并被杭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位工程师慧眼识珠。一年后,他收到了杭钢的一份玻璃钢水箱的业务,最终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000元。对于当时一个月只有20 多块钱工资的汤顺良来说,那相当于4年多的收入。他因此备受关注,业务也好了很多。这也让汤顺良从中看到更多商机。在家人的坚决反对下,汤顺良毅然从农机厂出来,踏上了去往杭州的创业之路。

到了杭州后,汤顺良不舍得花钱,住2 块钱一晚的床铺。每天吃饭只花1.5元-----吃3 碗5 毛钱1碗的杭州特色面。但他坚持了下来,立足所在的公司平台,把浙江省的大城市都跑遍了,收获了很多项目。最后,公司却没有兑现给他曾允诺的奖励,他再次选择了辞职,而这次是自己做企业。他回到高塍,承包了一家农场企业,1986 年,拿了一个60多万的业务,一下子赚了40 几万。

与汤顺良从销售起步一样,陈效新曾经是一位“明星销售”,在宜兴环保行业里,知者甚众。

高中毕业的陈效新成功考入水处理工厂学习技术,并顺利从工人做到技术员再做到车间主任。因为嫌弃技术工人收入不高,陈效新转做销售。对技术门清的他出手不到一个月就拿下了一个单子,后来更成为当时镇上公认的明星销售。

由于业绩突出,镇上领导推荐陈效新到宜兴党校学习。不想当官的陈效新毅然退出。1994 年,陈效新被调到宜兴市水处理环保设备实业公司担任总经理,实现了从销售员直接当总经理的人生跨越,并再也没有离开。

先开始是技术员,后来转做销售,宜兴环保圈另一位创业家邵仲平一开始也是走的和陈效新一样的路。

1978 年,高中毕业后,邵仲平被推荐进了耐火纤维厂。刚开始做技术员,后来转做销售。为了扩大上海市场,邵仲平去了上海,骑着自行车四处推销,走遍了上海滩的大街小巷。由于工作能力突出,他被推荐为第三批后备干部,但他最终选择留下来经营好乡镇企业。1984 年,他成为副厂长。那时候的邵仲平,年轻,有活力,几乎不知疲倦。不久,他便被升任为厂长。

1998 年12 月5 日,他与镇政府签署文件,牵着行李走出了原厂大门,正式开启创业之路。新公司取名叫菲力环保。

1618191654370948.png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分别为:黄东辉、陈效新、邵仲平、汤顺良

相比陈效新和邵仲平从专业技术出身,到销售,然后成为总经理和厂长,从特教转型、自学技术然后成为环保工厂厂长的蒋伟群就显得有些“幸运”。

蒋伟群当年做特殊教育。那时候,班级经常被各种考察团参观,蒋伟群不喜欢那样的感觉,便于1992 年,辞职去了一家环保工厂。因为没有任何环保技术基础,年轻小伙子开始自学环保技术。因勤奋好学、诚实肯干,1995 年老厂长退休时,25岁的蒋伟群被推荐做了厂长。

如果说以上各位,不管之前如何,起码在创业前,都已经进了环保圈,而另一位创业家却是以更“霸气”的方式直接跨进了环保行业。

他就是被宜兴环保圈称为技术“狂人”的丁南华。

因为父亲的关系,丁南华成为宜兴汽车公司一个小汽车站的站长。凭借交通枢纽人流集散的便利,他结识了很多好朋友。也是在那时,认识了一些技术工程师,听说了污水处理、废水处理等新鲜的概念。23岁脑子活泛的丁南华,发现了里面的商机。

1989 年国家发布了《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后,丁南华注册了一个汽车站商店,收获了最初的资本和名气。随后,他借名注册了据说是宜兴第一个私人企业------宜兴市高塍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在不到6 个月的时间里,因为熟人推荐,拿下了20 万的合同,在宜兴名声大震,也被公司领导知道。因为这是宜兴第一个私营企业,企业的问题甚至被拿到县长办公会议上去讨论。领导给他两条路:要不就把营业执照交了,要不就从汽车公司辞职。他的父亲也因此与他差点断绝父子关系。

1990 年,丁南华决定将这个公司关停,将其无条件送给了村里,重新注册了一个村办企业名字------宜兴市高塍环保设备制造厂,性质为乡镇企业,大队书记做厂长,丁南华做经营厂长,开始真正踏入环保圈。

在丁南华的村办民营企业挂牌两年之后,1992 年,潘德扣成立宜兴净化器厂,也归集体所有。而早在5年前,他就已经开办企业,挣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1978 年,潘德扣参加乡镇企业的招工,尽管有很好的成绩,但由于单姓遭到大姓人家的排挤,这个初入社会的青年落选了。哭过之后,他第二年再次参加招工。为了让他进厂,三位姐姐倾其所有,花了1200 块钱,他也终于进厂学起了技术。

后来,他也从技术转向销售。但在正式进入销售岗位前,厂里放了半年假,期间没有工资。作为家里最大的男孩子,他用自己的积蓄买下一台拖拉机进山里拉石头,一车3 吨,一天12 车,36 吨。他自己装车,一顿吃三大碗饭。那段日子,他吃了常人没有的苦,也得到了常人没有的收获:一天挣了150 块钱,相当于一般人四五个月的工资。

1987 年,潘德扣在宜丰镇创立了宜丰合成化工厂,并找到山东铝业的总工程师做技术改革,研究出活性絮凝剂配方。第一年的销售就达到了100 万。

同样是在这一年,年已53岁的周兆华,村里拆迁改造,村民拿到了一些补偿款,但没有了土地。怎么办?“做了一辈子农民,到头来,没有了土地了。但这或许是一个好机会。”

没有了土地的周兆华做起了销售,跑业务,拉上一个生产队的几个人,大家一起跑。忙不过来,便再找几个人帮忙,后来越做越大,就办起了工厂。

成立之初,工厂挂靠在宜兴一环环保名下。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周兆华觉得需要有自己的公司和品牌。2002 年,他最终决定带领团队单干,成立了兆盛环保。为了打响品牌,2003 年,兆盛建立起新办公楼,并计划邀请全国一大批专家和客户单位做交流联谊,但非典的发生让这个计划被迫“流产”。那段日子,是最困难的日子,但周兆华和儿子周震球坚持不放弃,努力做好各种事情和壮大的准备。后来,凭借格栅产品,兆盛环保终于在行业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地位,

周兆华创业是因为村里拆迁,置之死地而后生,而星晨环保丁叶民的创业则是村里找上了他。与邵仲平走出原厂大门同年,1998年,丁叶民所在的村里企业改制,打算让他接手。但需要改建费用30 多万元,村里免除了部分建设用砖的费用,并由村领导帮助他做了部分集资,剩余大约32万元的费用则需要由丁叶民自己解决。当时丁叶民手里只有四五万元积蓄,但他不想失去当时的良机,最终四处拆借,在巨大的压力下,接下了村里的企业。

随后不久,金川集团有限公司向他抛出橄榄枝,希望可以在他们公司的生产线萃取后段上一套除油产品。而那时,丁叶民也并没有适合的技术和产品。为了拿下这个机会,丁叶民当机立断,“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他立即招收大学生进行相应实验,前后投入约50 万元。最终,成功研制开发了湿法冶炼业萃取除油专用装置,并成功申报国家专利,被评为高新技术产品。产品在金川集团有限公司投入使用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得很多媒体报道,一炮走红。2002 年,他们的萃取除油专用装置正式投放市场,企业开始加速发展。

1618191693903164.png

左三右二从上到下分别是:周兆华、丁南华、丁叶民、潘德扣、蒋伟群

在创业初期,这些宜兴的创业者,抓住机会,以自己的勤奋、努力和敏锐的商业天赋,开启了人生新篇章。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们不断学习、积极合作,带领自己的企业各自走上了一个新台阶。

WSZ埋地式生活污水处理设备为鹏鹞环保打开了市场,打出了名气,赢得了行业领先地位。而在企业制度创新,鹏鹞环保同样引领了风潮:1988年,鹏鹞环保进行了股份制改革-----由公司员工集资向政府买下企业。这个行为在当时的社会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响,《新华日报》专门在头版头条以“52个农民买下一个乡镇企业”为题进行了报道,被全世界多家媒体转载。

随着宜兴及行业的竞争加剧,环保设备利润越来越低,2000年开始,鹏鹞环保转型做EPC工程,并尝试做了中国最早的市政污水BOT项目之一-----公主岭项目,被国家发改委专门发内参予以探讨及推广。

2003年,王洪春推动鹏鹞环保在新加坡上市,成为国内最早接通资本市场的环保企业之一,也是最早在国外上市的环保企业。

在鹏鹞环保快速发展,引领行业的时候,其他的环保创业企业也正在披荆斩棘、一路跟进。

1989 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汤顺良拿下了浙江春雷的纯水项目,这个项目让他赚了100 多万。他花27万左右,买了一辆红色的桑塔纳,以此体现自己的实力,打造品牌。后因此引起一位上海合作方的注意,最终拿下了对方的净水器项目。后来,他又买了30 多亩地,建了更大的厂房和车间。1992 年,正式成立了江华集团。如今,江华集团的业务涉及石油化工、重工业、冶金矿业、电力、制药、新能源等各行业,业务遍及全国各大城市,并承接了20 多个海外环保治理项目。

菲力环保的发展,也有类似的“品牌效应”:

2000 年,高碑店污水厂计划改造,北京排水集团一行人员来宜兴考察。凭借之前的关系积淀和产品优势,邵仲平接下了高碑店污水厂改造项目,为其提供曝气系统。这是一个数百万的大单,也成为菲力发展早期的助力器,凭借这个项目的名气和经验,菲力环保后续接了不少项目,刚玉曝气头也成为公司的重要产品。截至2014 年底,菲力环保已经为超过400 家污水处理厂提供了设备和服务,成为全国最具规模的刚玉曝气器生产制造基地,年产量20 万套。

2005 年,丁叶民花80 万元买下了旧厂,推倒车间进行了厂区重建。2011 年,他又买了一个更大的厂区作为新厂。当时,三个厂区共占地160 亩,丁叶民带领公司进入新的阶段,并在“水十条”颁布前,找到了一个新的机会——区域黑臭水体治理。

与前面几位相比,潘德扣的发展则稍显“曲折”。

1992 年,宜兴净化器厂成立后,潘德扣对其进行了两次改制,但很多资产还是没有明确的产权,公司也是集体所有,但在这个过程中,公司并没有停止絮凝剂业务。1997 年,他得知芬兰的凯米拉公司想在中国找合作伙伴,但未找到合适的公司。后来他利用环保部组织的出国考察的机会,突破语言障碍,独自跑到凯米拉总部,最终用诚心打动了对方,与其负责人建立了联系。

经过两轮考察后,凯米拉决定与潘德扣合作,但要求公司必须为私有公司,而且产权必须明晰。这可让潘德扣犯了难。不过他再次发挥了执着的精神,每天奔走,“就在书记办公室办公”。在引进外资的大背景下,各部门也极力配合他,最终公司成功改为私有企业,他也与凯米拉正式牵手。凯米拉与潘德扣各持60% 和40% 股份。外方绝对控股,这让潘德扣压力很大。后来,他卖掉自己的股权,拿着3500 万退出,同时,因为竞业条款,两年内不能再进入同行业。

在这期间,不“安分”的潘德扣与人合作BOT项目,因为经验不足,6个月后,他只能罢手,之前的3500万也差点打了水漂。

不甘心的他,只能比以前更加谨慎,并以此积蓄着重新崛起的力量。2003 年后,他卷土重来,先是花80 万买下了曾为之落泪的宜丰化工厂,发誓要“成为像凯米拉那样的企业”,然后连续收购了几个工厂,并走出宜兴,扩张到了广州、海南等地。吸取与凯米拉合作的教训,他对旗下的公司都绝对控股。如今的宜净环保已成为一家集研发设计、设备制造、药剂生产、工程总承包、水务项目投资及运营管理于一体的集团化企业。

而当上了总经理的陈效新,也带领着博大环保进行发展转型和机制创新:

1996 年,公司的主要产品由原来的传统环保产品转向国际领先的环境微生物处理技术。

1999 年公司更名为江苏博大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专门针对国内亟待解决的高难度、难处理的工业废水瓶颈问题,进行研究开发和应用。

2000 年,公司完成股改。

2003 年,博大研发的“倍加清”特种微生物首次在上海宝钢含油废水中成功应用,解决了钢铁废水处理的国际性难题,在国内钢铁行业得到广泛推广应用,被国家发改委列为“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获无偿资助800万元,后来又延伸到石油、石化等行业。短短几年时间,占到石油生物处理业务的90%。

同样瞄准工业废水市场还有蒋伟群。

成为厂长之后,因为种种原因,他最终退出了工厂,并且背上了50 多万的债务。后来他想办法还清了债务,并于2001 年,筹措资金,创立了宜兴市蓝星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之初只有两间实验室和一间办公室。地盘小,接单也难。在公司成立6个月后,他跟人借地方终于接下了第一单。

2008年,公司因为搬迁,蒋伟群承受了巨大的资金压力:整个搬迁需要近2000 万的资金,而当时公司的年销售额才1000 万左右。那时他“心里各种压抑”,但最终挺了过来,完成了搬迁,并将公司改名为“江苏蓝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一头扎进了技术里,专注于精细化工废水治理。

一头扎进技术的还有丁南华。1996 年,丁南华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产品出现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当时一本书里的话,点醒了他:“企业要持续盈利,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特产品,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先。”

1999 年,通过与很多大环保公司接触,丁南华发现了刮吸泥机的市场商机。他花费八九年时间潜心研究刮泥机新技术,研发出自有独有、并颠覆当时行业传统的“正方形扫角刮泥机”,并在2008年的一次大会上,震惊了行业公认领先的法国得利满公司,一举成名,很多人甚至直接叫他“刮泥机”。

专注于一个细分领域,把产品做精,打造优势,这是丁南华悟出的道理,也是黄东辉信奉的理念。他创办了裕隆环保,拥有自己的硕士、博士研究队伍,承担了一些国家项目,以活性生物填料、微孔曝气系统等多项专利产品为基础,希望做市政污水深度脱氮和工业高含盐废水治理领域的宝石。

当然,实现梦想并非易事。面对当时正处在升级转型时期的宜兴环保产业,包括裕隆环保,黄东辉希望能找到更多合作的机会,他担心,如果在未来几年里贻误“战机”,没有很好的突破,也许只有死路一条。

1618191743807858.png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分别为:凌跃成、凌清成、凌建军

溢洋集团的创始人凌跃成很早前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凌跃成高中毕业后,开始接触水处理领域,一头扎进研发中。后来因为在北京燕山石化项目中的设备研发创新,他被推荐到荷兰学习了4年的水处理相关专业。

期间他一边学习,一边创业。回国后,他没有选择留在燕山石化,而是坚持自主研发,在1987 年创立了溢洋集团,先后成功开发了多项国家级专利产品。

在做环保的同时,他又发现了另外的商机------他开始研究高新复合材料,成立了宜兴市溢洋墨根材料有限公司。经过8 年研究,研发出了可以为各类电力机车受电的弓滑板。企业发展高歌猛进,2015年时,市场份额已经占到了近80%。

凌跃成希望将自己的企业做成百年老店,“一个百年老店一定要有两到三个产业做支撑。不管发生什么问题,总归有保证生存下来的东西”“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筐里”。

凌清成是凌跃成的亲弟弟,1982年,高中毕业后被选去宜兴农机厂工作,在那里接触了给排水领域。6年后,因为爱钻研电器、电子设备,他离开了农机厂,做起了个体户,进行电器维修。1990年,正好哥哥的公司缺人,他就过去帮哥哥一起创业。从业务员干起,到供销科长,再到副董事长,成为哥哥的得力干将。

1998 年,想做些别的事情的凌清成,决定“另立门户”,注册了自己的公司,购买了宜兴环科园山门村所在地,专注于微孔曝气器和格栅产品。

凌建军,是带领宜兴环保企业挂牌新三板的第一人。他当年曾追随凌跃成一起打拼。1998年,26 岁的他,也决定另起炉灶,自己做老板,成立凌志环保。与宜兴的环保企业主要做设备不同,他带领凌志环保另辟蹊径,专注钻研环保工艺。2013年底,国务院将中小企业股份转让试点扩大至全国,“新三板”市场开始备受关注。2014 年,凌志环保在宜兴环保企业中,率先挂牌新三板。2018年,凌志环保入选新三板创新层,并成功募资1.10亿元。

回想走过的路,凌建军说:“坚持、单纯一点坚持下去”。当年决定创业、从凌跃成的高塍废水净化厂出来时,他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一边是兄弟情谊,一边是理想抱负。在当时的环境下,有很多人指责他,不看好他。而要想真正闯出自己的一片天,也并非易事。凌建军坚持走过来了,但回想那段时日,他依然心有感慨。

在丁南华看来,“宜兴环保人的幸福人生都是相同的;很多宜兴环保人的辉煌,在于人生真正的积淀和厚重。”

凌清成说:“企业家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我们当时也从他的言语间,看出了一个50岁创业家的满满的斗志和继续拼搏的决心。

邵仲平认为,作为企业家,首先要有工作激情。“有激情才能热爱,才有动力。”“要有进取心,有目标,上进。”还要持续学习。

除此之外,要有开放的心态,善于与人合作,也成为宜兴创业家们的共识。

正是这些说起来貌似平常的东西,真正融入了宜兴创业家们的血液,才让他们勇于开拓、锐意创新、积极进取,成为各自领域的领先者。

在宜兴环科园的倡导和帮助下,在2015年之后的几年里,上述的部分创业家先后带领着自己的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迎来发展的新阶段。

如蒋伟群的蓝星环保,后来改名“江苏蓝必盛化工环保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业绩公告显示,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约435万元,同比利润暴增766.49%。

凌志环保,截至2020年6月30日实现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067万元,同比增长45.49%。

2018年,兆盛环保最终并入中环装备。2019年,其营收超过9亿元。

菲力环保于2015年引进外资成为中韩合资企业,致力于打造中韩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据其官网显示,已经引进了10几家优质的韩国高新技术环保企业。现环保设施管理运营规模为:污水处理240万吨/日;污泥处置3500吨/日。

邵仲平的儿子邵焜琨,已经成长为一个小有名气的二代企业家,不仅是国合千庭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和很多家企业的股东、高管,同时也是宜兴市最年轻的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成员之一,湖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兼职教授,创业导师。

宜兴环保圈的“黄埔军校”鹏鹞环保,也在此间,迎来了自己的新历程:

2018年,从新加坡退市后的鹏鹞环保回归国内资本市场,成功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在很多知名企业遭遇PPP挫折之后,鹏鹞环保成为当时现金流最好的上市水务民企,并逆市收购中铁城乡环保工程有限公司51%股权。

image.png

E20执行合伙人薛涛(右)、苏伊士亚洲地区执行副总裁兼德润环境总裁孙明华(中)与王洪春在鹏鹞上市晚宴上合影

而在企业传承上,2019年4月,王洪春辞任鹏鹞环保总经理,由其子王鹏鹞接任。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0.20%,扣非后归母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80.22%。2020年1-9月营收同比增长26.5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44.28%,其中第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期增长74.70%。不仅过渡平稳,而且业绩增长显著。在央企民企合作的大背景下,鹏鹞环保也成为硕果少存的民营性质的水业领军企业。

2021年1月,王洪春辞职,并将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32岁的王鵬鹞被选举为董事长等职务,正式接掌鹏鹞环保。

image.png

鹏鹞环保的三代传承

从最初的发轫,到引领,到波折,再到领先,可以说,鹏鹞环保的发展是宜兴环保产业发展的缩影,也见证了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历程。而这其中,宜兴环保企业家群体所具有的那种创业精神,也注定会成为我国环保产业的宝贵财富。

对于宜兴环保产业的未来,借用王洪春在中国水网组织的一次主题论坛上的发言:宜兴环保产业是最有活力的、最有生机的产业,而且宜兴环保产业有最聪明的、最刻苦的从业者。永不言败,追求卓越。这不仅是鹏鹞环保的企业精神,应该也是宜兴企业家的群体精神。相信宜兴环保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谷林,李晓佳,成苗苗等. 宜兴环保产业的二次崛起. 环境人,2015年第1期

本文作者:谷林,E20绿谷工作室合伙人。

1618191860517624.png

绿谷工作室是E20环境平台特别成立的深度内容生产部门,立足产业使命,透析产业变迁,挖掘产业故事,访谈产业人物,展现环保情怀。由谷林、全新丽担纲主笔。

编辑: 陈伟浩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