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 正文

清华大学与环境产业相关的联合研究机构有多少?

时间: 2021-05-31 09:33

来源: E20绿谷工作室

作者: 全新丽

  2020,E20成立20年,从2000年的中国水网,到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到水固战略论坛;从20家初始圈层企业变成近360家涵盖九成上市公司的俱乐部,我们一直和卓越者同行。 偶然中有着必然,变化的有着不变,那就是坦诚团结的文化和为环境产业服务的赤诚之心。❤️[太阳]

  比如威立雅与清华大学于2009年共同成立的先进环境技术联合研究中心,致力于研发中国亟需的、适用的技术,并成为环境管理方面的亚洲典范中心。同时,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培养并为威立雅输送了一大批双语甚至三语的优秀科研人员。

  而最新成立的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中持水务股份有限公司中小城市环境绿色基础设施联合研究中心,则是持续聚焦中小城市环境问题,通过在雨水溢流污染控制、有机固废三级网络构建、基于生物质热解多联产技术等细分领域的技术合作支撑,实现成果的高效转化和应用。

  根据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王凯军教授的回顾,研究中心成立的背景是清华与中持在污水、固废、生物质等多方面的长期合作。

  早在2020年11月,经充分筹备,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与中持股份申请联合机构通过审批,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标志着双方深度合作关系达成。双方以长期合作积累为基础,以中心工作目标为方向,以项目落地为引领,合力推进、高效落实。研讨会议、现场调研、方案制定、工艺优化、设备开发、客户推介,清华的创新实力与中持的项目基础优势互补、融合升级。合作过程,有延续继承、有创新突破,有成果固化、有理念迭代;推广与研究并举,培养人才与体系建设并行。

  如果再抽丝剥茧,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成立联合研究中心正是中持整体战略布局中的一个步骤。去年5月,中持股份变更公司全称为“中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去年年末,与三峡公司下属公司长江环保集团混改(详情点击:三峡并购中持的真正用意是什么?),并迅速在南京建立第二总部(详情点击:中持股份战略南移,在南京建立第二总部);此次与清华大学的合作则是以京津冀中心为依托,合作班底是京津冀骨干人员,因此很明显可以看出中持一南一北双轮驱动的战略意图。

  而这个联合研究中心到底研究什么?从其“中小城市环境绿色基础设施”的命名可见端倪。目标就是中小城市污染问题的解决,以及更大范围内的中小城市环境问题的整体改善,其手段则是通过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的技术支撑则主要是雨水溢流污染控制、有机固废、生物质热解多联产技术等。

  “产学研”是环境公司的必选项?

  概览国内外成功企业,其背后几乎都有学者(当然这个学者也不光是科技领域的学者,还包括管理科学方面的学者)赋能,从科学、技术到产品、服务、产业,存在一个正反馈链条。自产业革命,科学与技术相互结合;自大科学时代,这个链条已经成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人们希望这个链条能够安全、顺畅、加速运转,所以,关于“研发”、“产学研”也一直都是环境产业关心的话题。

  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在于学科研究、技术创新,企业的优势在于技术的工程转化、市场开拓,双方的合作能有效缩短科研成果投入市场的周期,使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更快、更好地服务社会,在工程实践中得以应用。高校借助企业平台可以更好地实现科研价值、助力科技创新,企业得到高校的技术支撑能够获得更大的经济价值并健康发展。

  在环境领域,“产学研模式”合作更是作用巨大。我国的环境产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相对其他产业规模较小,一些关键技术、工艺与设备曾严重依赖进口,产学研结合有助于迅速提高环保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而与高校的研究团队共同成立联合研究中心,更能将高校科研人员和企业的研发团队拧成一股绳,从而缩短技术的产业化周期。

  上面表格中各个企业同清华大学展开的环境领域的合作,都是真实而鲜活的环境“产学研”案例。其实,环境领域知名企业同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最近这些年一直红红火火,热门合作院校除了清华大学,还有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相关阅读:院士担任技术专家 粤海水务携手哈工大共建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如首创股份上周就在公众号展示了自己的科研“朋友圈”,成立20多年来,首创股份始终致力于探索深化“产学研”合作,搭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间的合作桥梁。截止2020年底,首创股份已经与中科院、清华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20多家海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前沿技术研究等多方面展开广泛合作。与北京交通大学、青岛大学、浙江大学三校签署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并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联合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先后培养各类创新人才50余人,其中博士超10人。

12

编辑: 王媛媛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