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 正文

海绵城市与黑臭水体 市场机会在哪里?

时间: 2016-04-19 10:27

来源: 中国水网

作者: 王家卓

中国为什么要搞海绵城市,我们也可以美国的低影响开发中找到一些答案。美国人为什么要做低影响开发?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美国近代环境运动,六七十年代风起云涌,1972年颁布了清洁水法案,从1972年开始美国投入大量资金建污水处理厂,但是并没有达到想要的水质效果。这种情况下,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他们开始了低影响开发的实践。所以我个人理解,LID在美国是水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的一部分,美国的LID的建设标准中,其控制雨量一般也叫做water quality volume。

美国的西部,比如说西雅图,在低影响开发方面做的非常好,他们研究发现,雨水的直接排放对生态威胁是比较大的,西部沿海靠北的地区是美国非常重要的三文鱼产区,雨水直接排放造成三文鱼发育不良、畸形、死亡等等,这是水生态非常敏感的地区。西雅图大规模推广绿色基础设施和这个有关系。

2010年美国纽约编制了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用以减缓合流制污染溢流污染。用绿色基础设施结合灰色基础设施的办法做,20年需要投53亿美元,用传统的灰色的办法则需要用68亿美元。从整个周期来说绿色办法是非常精明、经济、有效的方式。

华盛顿特区也在通过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把合流制溢流污染的深隧调蓄量大规模降低。

总结一下二者的关系说,广义的海绵城市建设是包括黑臭水体整治的,而狭义的海绵城市类似于美国绿色基础设施,是黑臭水体治理中应对城市面源污染的有效措施。

产业机会在哪里

第四个部分,我简单谈一下我理解的海绵城市和黑臭水体整治背后的产业机会。海绵城市建设的钱花在什么地方?国办发75文件说的比较清楚了,包括海绵型道路和广场建设、海绵型建筑和小区、海绵型海绵型公园建设、河道生态治理、城市排水管网建设、黑臭水体整治、内涝治理等。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到底要做什么?这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最近各城市人民政府也都行动起来了。在建设部发的黑臭水体工作指南中,说的非常清楚,要截污纳管、面源控制、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循环、清水补给。

这个是我们做黑臭水体整治中必须认识到的问题。图中的照片是中国南方某城市的照片,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周边老百姓显然是不会高兴的。

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治理黑臭水体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是核心问题是截污。此外,特别需要强调的一点,黑臭水体的治理需要统筹规划,一河一策,要避免盲目的工程堆砌。而且要注意和水环境综合治理适当区分。黑臭水体整治是在有限时间内设定的有限目标。

未来需要怎样的产业模式

第五部分,我简单谈一下对产业模式的认识。回到2015年国办发75号文件。国办文件里面说,要按照PPP的模式来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文件里边提到,要鼓励有实力的科研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制造企业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组建具备综合业务能力的企业集团或联合体,采用总承包等方式统筹组织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工作。

去年建设部和国开行、建设部和农行分别发了关于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支持海绵城市建设的文件。最近大家可能关注济南、镇江、迁安等地海绵城市的PPP项目。这种PPP项目未来可能会快速增加。

根据2015年国办发75号文件,按照PPP的模式和项目整体承包的运作方式,未来行业可能会出现分化:一些大的公司朝更大的方向演进,还有一些公司朝着更专业的方向演进。什么都想干的公司,未来生存的空间比较小,中建、中电建、北控、首创等具有资金、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的大型国企可能会优先受益,慢慢演化成为平台公司。专业公司的服务对象可能会是中标后的社会投资人,小公司直接从政府拿项目单个来做,未来的机会会减少。

但是采用PPP和总承包的背景下,企业也面临几个风险:

第一是技术风险,当前这些项目打了包,这么复杂的项目,要按照绩效考核,不是那么好做的。如果企业采用的技术路线不能达到环境绩效的要求,根据环境绩效服务合同的要约,可能有些企业大量资金投进去,环境没治理好,最后拿不到钱,可能面临巨额的经济损失;

第二是项目的复杂程度和边界条件带来的风险,因为PPP项目涉及了后期的运营维护,这些运营维护比较复杂,这和传统的污水处理厂运营不太一样,涉及到和市政、城管、园林等部门的分工协作,这需要企业进一步研究创新模式;

第三是PPP项目时间比较长带来的风险,20-30年的运营期,尤其是流域治理,中间有很多不确定性,比如上游的大量开发,比如流域中人口的增加导致污水量的快速增大等,都会给带来一些风险。

最后我简单总结一下,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大趋势,国家当前正在大力推进。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内容,水务行业、园林行业、施工企业、设备销售、材料供应和金融资本等都会有很多的机会。未来海绵城市的推进方式肯定以PPP为主,而且以项目整体打包的方式为主,甚至把水厂、污水处理厂等优质资源都打包放进来。所以未来大公司成为二甲方的现象越来越多,公司要不然做的很大做成平台,要不然做的比较专。此外,企业还应该更加重视技术积累和进步,充分认知技术背后的复杂性。


12

编辑: 陈丹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