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好消息,大气污染防治动卡车了!

时间:2017-10-09 14:38

来源:夏青说绿

作者:夏青

10月1日国庆节,环保部发布李干杰部长不打招呼直奔现场,在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琉璃河综合检查站,现场检查北京市对高排放柴油车辆污染管控工作开展情况。广大公众都认为这是一个好消息,表明大气污染防治开始啃硬骨头了,而且部长亲自上阵,表明是真下决心了,真要有作为了。

一、跨越知识短板

关于一辆柴油大卡车的排放相当于几十辆小汽车的说法,老百姓都知道,于是就有了民间结论:北京几万辆卡车相当于几百万辆小汽车排放量,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老百姓有怨言:这么多年政府只管控小车,不动卡车的原因是什么?

除了管控难度和技术手段需要准备之外,与大气污染防治学科研究的知识短板有关系,大家熟知的源解析结论,一直把机动车作为一个整体,并未区别小汽车和柴油卡车。有关大气细颗粒污染和污染源的关系,贺克斌院士曾列出了一个大矩阵表,其中有清楚结论的污染源不多,而氨氮、农业源、非道路交通源等都列为知之甚少,都需要跨学科的研究。为了早日获得雾霾成因,弥补短板,国务院及时立项,有了总理攻关项目。更值得称赞的是,在继续开展学科研究的同时,开展2+26城市跟踪研究,这是从问题出发,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可行路径。

环保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的一批年轻人,抓住了2+26这个机会,从为环境管理服务出发,建立卡车污染控制系统,力求从源头控制排污量,实现大气质量改善,这是非常可贵的从源头探求解决方案的实践。20多年前,在解决TSP污染时,国内也曾有过从锅炉污染源突破治理技术,从而成功改善大气质量的成功范例。为什么这种成功没有延续下来呢?据说,从事大气科学研究的专家认为细粒子污染条件复杂,不像pm2.5与TSP相比,污染源贡献率的解析方法难以重复,所以一段时间里放松了控源系统。这次,面对世界公认的柴油车控污难题,从生产制造到运输管控,再到尿素添加都不是单部门、单环节简单管理就可奏效。环保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把监督、监测、管理、治理等手段融为一体,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撑,有实效,接地气,为科研单位实现“为管理服务”做出示范。

二、形成控源系统

对柴油卡车的执法监管一启动就超越了环保部门只管尾气超标排放的单一环节,引起尾气超标的其他违法违规行为也纳入执法监管,如违反禁限行规定、超载超限规定等,配合公安、交管部门,利用6063代码实施处罚,在这种对违法违规车辆形成强有力震慑的形势下,一段时间里,公路运输量出现负增长,铁路运输量出现正增长,是一个好迹象,表明公路运输违法行为正得到抑制。已形成的机动车环保监管新模式是“环保取证、公安处罚、交通维修”,环保、公安、交通三方面各负其责,特别是交通部门督促超标车辆按照交通运输部门规范要求进行维修,是监测取证、实施处罚后的保障措施。研究单位能将多部门控源系统设计的这样周全,也值得肯定。

当前的监管还主要靠人工,包括李部长也只能现场查看柴油卡车尾气管排放是否冒黑烟、车用尿素是否正常加注使用,确实长期依靠人工24小时现场值守检查难度大、效率低。所以李部长特别强调,要加快构建机动车遥感监测网络和在用车环境监测监控平台,对于货运量大的重点工业企业,要安装黑烟车抓拍系统,实施严密监控,提供判罚依据。这对于在一线工作的科技人员来说是个大支持,过去没有柴油卡车的实测数据,机动车污染的大气污染模拟精度难以提高,随着柴油卡车的实测数据系统化的收集齐全,对于弥补源解析的知识短板,以及治污决策中曾采纳的许多不切实际的研究结论都会有去伪存真的作用。

三、坚持溯源追责

柴油卡车控污系统长期生效的措施是溯源追责,要把超标排放车辆当做过街老鼠,形成持续高压震慑,这在大数据时代不是一件难事,考验的是各级执法部门是否严格执法。首先是车辆制造企业,造不合格车的车企是超标元凶,已经有数据显示全国50%的超标柴油卡车皆出于大国企,再进一步有大数据证实后理应受罚。其次是环保年检机构,与车虫串通一气、花钱造假包过、专挣昧良心钱的造假人员或吊销资质、或追究刑事责任。三是货运企业必须杜绝超载装货、购买违规油品、不及时添加使用车用尿素等行为,这三方面的追责会有助于提高守法意识。

还必须强调的是提升绿色责任,要通过提升生产车辆、油品的质量和环保指标,提升柴油卡车控污系统的绿色水平。按照国务院要求,生产企业应自行颁布优于国标甚至国际标准的企业标准,同时针对本企业的创新成果颁布绿色声明,并将绿色声明的主要技术指标融入企业标准,使执法有依据,绿色能导向。

我们应该对柴油卡车控污系统的作用充满信心,更应对柴油车绿色标准、绿色声明的前景充满期待,高压震慑与绿色责任相辅相成,既要追责反面典型,又要支持绿色领跑者,这样,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批环保创新成果会应运而生,推动柴油卡车绿色、低碳、循环上新水平。


编辑:张伟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