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生态环境部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

时间:2021-03-30 13:47

来源:生态环境部

南方都市报:在减污降碳背景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水污染防治有什么影响?

张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是我国经济社会一个深刻的系统性的变革。整个来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水污染防治这个领域至少有两方面的重要影响:

第一,污染治理的过程本身也是耗能的,甚至消耗还比较大。大家知道污水处理厂有一个曝气的过程,垃圾还有一个焚烧的过程,这本身都是高耗能,包括药剂的投放也是比较大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有利于在污染治理的领域出现一些新工艺、新产品,一些新工艺、新产品会应运而生,这是一个重要的影响。

第二,会促进再生水的循环利用,促进我们城市污泥的综合利用。我们中国缺水,很多地方缺水,污水达标之后白白排放掉了,太可惜了。把这些再生水循环利用起来,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巨大的稳定的水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利用起来。一方面可以减少污染源的排放,处理完的水再生利用,一般还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碳的排放,这些水的回用意味着处理过程的能耗、药耗就省掉了。

在自然状况下,我们人的排泄物、废水自然条件下要回到农田的。但是,大城市建立之后,这些排泄物通过管网进入污水厂,用高耗能方式进行处理,处理完了之后送去焚烧厂焚烧,这个显然是不太合理的。

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也许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有一些地方探索污泥回到农田去的路径。一旦再生水循环利用,污泥综合利用,这些路径被打通之后,我想污染治理的工艺一定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对此我们充满着期待。

水源地保护是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

澎湃新闻:近日多家环保组织联合发布一份长江流域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报告,水源地整体状况有所改善,但是依然存在风险源,名录没有发布,保护区内存在垂钓、游泳等情况,我们下一步如何就水源地进行精细化管理?

张波:水源地涉及千家万户的健康安全,始终是我们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十三五”时期坚决打赢、打好水源地的保护攻坚战,应该说解决了一批突出的问题,老大难的问题也在推动解决,在饮用水源安全保障方面我们前进了一大步。

进入新的阶段,饮用水源地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地的规范化管理。下一步我们在这一方面主要开展几个工作:

第一,开展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基础信息调查和环境状况的评估,健全完善水源地信息管理档案,定期评估区域流域水源地管理状况。水源地的源管理要形成档案,要信息化,定期做评估。

第二,强化水源地水质达标管理,指导地方综合采取污染治理、深度处理、水源替代等,加强不达标水源地治理。

有一些地方可能没有办法,地质原因造成的有一些老是不达标,并不是地方同志不努力,因为那个地方地质原因造成铁、锰等偏高,我们水厂有可靠的工艺进行处理,水源地不达标也可以继续用,如果没有很好的工艺解决,就要下决心来更换饮用水源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三,推进集中式的饮用水源地的规范化建设,在巩固水源整治专项行动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水源地监控,风险防控和应急能力建设,筑牢水源水质安全防线。

强沙尘天气对我国环境空气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封面新闻记者:今年3月,中国北方地区出现多次范围广、强度大的沙尘暴天气,请介绍一下今年沙尘暴来源及影响范围,频发的沙尘暴天气对我国优良天数比例产生了哪些影响?

刘友宾:今年3月14日-19日、27-29日,我国北方地区先后经历了两次大范围的强沙尘天气过程。根据风云气象卫星监测显示,这两次沙尘天气过程主要起源于蒙古国,受蒙古气旋和冷高压影响,蒙古国首先出现了大范围沙尘暴天气,之后随着蒙古气旋东移南下,形成了影响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沙尘天气过程。

根据中央气象台数据,3月14日-16日的沙尘天气过程强度为近10年来最强,沙尘天气影响面积超过380万平方公里,影响我国西北、华北大部、东北地区中西部、黄淮、江淮北部等地,约占国土面积的40%;17日-19日,受沙尘回流影响,华北地区又出现了短暂的沙尘天气;27日-29日,北方地区再次出现大范围沙尘天气,强度略弱、范围略小、影响位置偏东。

强沙尘天气对我国环境空气质量带来严重影响。根据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数据,沙尘过境期间,我国北方多地空气质量达到严重污染。从沙尘影响程度看,全国共计1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受到两次强沙尘天气过程影响,导致空气质量超标702天,按全年计算,全国优良天数比例下降约0.6个百分点。

虽然这次沙尘暴的起因主要是自然因素,但这也再次提醒我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必须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十四五”时期基本消除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