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发布:重点推进八大任务

时间:2021-12-15 10:46

来源:广东省生态环境厅

第二章 总体要求 

按照“到 2035 年美丽广东目标基本实现”的总要求,立足新 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巩固污染防治 攻坚战成果,以减污降碳为总抓手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推 动生态环境保护向更高水平迈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 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 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践 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 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美丽广东建设的总要求,以“双区建 设”“双城联动”为引领,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 以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为抓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山水 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着力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推进生态 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新征程中,推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创造新的辉煌。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十四五”时期,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 质量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 祉,着力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激发群众参与生态文 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 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坚持系统观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山水林 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协同推进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和应对气候变化, 强化陆海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全领域、全地域、全方位加 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强化精细管理、分类施策、 因地制宜,运用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技手段,提高环境治理针 对性和有效性,坚持依法推进、依法行政、依法保护,以法治力量 保护生态环境。 

——坚持重大战略引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以绿色发展 为引领,牢牢把握“双区建设”“双城联动”“一核一带一区”等 重大战略机遇,健全“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推动能 源、产业、交通运输、农业四大结构调整,以高水平保护助推高质 量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加 快构建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 体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提高环境治理效能, 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展望 2035 年,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总体形成,能源利用效率力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美丽广东基本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基本实现。空气质量 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水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土壤环境安全得 到有效保障,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体恢复,基本满 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健全高效,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锚定建设美丽广东的总目标,我省“十四五”时期将努力推动 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境界,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城乡人居环境明显 改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生产生活方 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 深圳市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体目标如下: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继续领跑先行,PM2.5 浓度保持稳定,臭氧浓度力争进入下降通道;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水生态功能初步得到恢复,国考断面劣Ⅴ类水体和县级以上城市建 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优良。 

——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进一 步优化,单位 GDP 能耗、水耗、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能源资源 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绿色竞争力明显增强。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控制在国家下达的要求以内。碳排 放控制走在全国前列,有条件的地区或行业碳排放率先达峰。 

——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控。土壤安全利用水平稳步提升,全 省工业危险废物和县级以上医疗废物均得到安全处置,核安全监管 持续加强,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显著提升。重要生态空间得到有效 保护,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重点 生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生态屏障质量逐步提升,生态安全格局持 续巩固。 

第三章 坚持战略引领,以高水平保护助推高质量发展 

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 重大机遇,推动广州、深圳“双城”联动,充分激发“双区”建设 的辐射引领效应,以高水平保护推动“一核一带一区”高质量发展, 构建区域绿色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建立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统筹布局和优化提升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按照“一核一带 一区”发展格局,完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细化 环境管控单元准入。调整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空间布局,推动城市功 能定位与产业集群发展协同匹配。推动工业项目入园集聚发展,引 导重大产业向沿海等环境容量充足地区布局,新建化学制浆、电镀、 印染、鞣革等项目入园集中管理。深入实施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 优化总量分配和调控机制,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优先向重大发 展平台、重点建设项目、重点工业园区、战略性产业集群倾斜,超 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未完成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的区 域,新改扩建项目重点污染物实施减量替代。 

第二节 塑造高品质城镇绿色空间 

立足通山达海的地域景观本底,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城市更新 模式,促进城镇空间格局优化和高效协调发展,提升绿色空间品质。 打造魅力岭南空间。按照国土空间规划布局,基于广东通山达海、水域密布的地域景观本底和传统岭南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互促 的文化特色,构建充分展现山海相连的地域景观、碧道成网的流域 特色、开放包容的人文特质、特色鲜明的城乡风貌等“四位一体” 的魅力岭南空间体系,营造自然生境和美好人居诗意共融的美丽图 景。城乡规划建设要坚持以自然为本、倚水就势,不占或少占水系 湿地、坑塘沟渠,维护原有自然水系肌理。因势利导改造渠化河道, 恢复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营造多样性生物生存环境。加强桑 基鱼塘保护,充分挖掘桑基鱼塘文化景观遗产的复合价值。 推动城市绿色更新。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 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与土地综合整治、新区开发建设、生 态旅游等深度融合,以环境再造提升人居生活品质,吸引高端创新 资源,推动城市整体升级。采用“绣花功夫”实施生态修复和城市 修补,不搞大拆大建,注重城市山脉、河流水系、植被等各类自然 要素保护,建立高质量城市生态系统。推行低影响开发模式,综合 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加快推进“自然渗透、 自然积存、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建设。科学利用地下空间,推动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合理设计城市通风廊道,构建有利于污染物扩 散的区域空间格局,扩大生态环境容量。 建设“多彩广东”。充分发挥广东森林茂密、植被丰富的生态 优势,结合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因地制宜推进丘陵山地、 河流水系以及高速公路、国省道沿线两侧山体重要节点地区的林相 改造,形成不同季节不同色彩、全年可赏可游的大地景观风貌,营造类型多样、色彩斑斓的林相林貌。 

第三节 协同推进“一核一带一区”保护与发展 

强化空间引导、分区施策,推动珠三角核心区优化发展、沿海 经济带协调发展、北部生态发展区保护发展,构建区域绿色协调发 展新格局。 推动共建国际一流美丽湾区。珠三角核心区突出创新驱动,示 范带动,推进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先行区、水 生态环境治理修复样板区、一流美丽海湾、一流绿色低碳发展区、 土壤污染治理示范区和一流“无废”试验区建设等示范行动,以美 丽湾区建设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推动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 海横琴等区域重大战略平台绿色发展,在低碳示范、生态环境治理、 绿色贸易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推广佛山、 东莞等地工业集聚区改造模式,同步推动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推 进珠三角村镇工业集聚区绿色升级。实施更严格的环境准入,新建 项目原则上实施挥发性有机物两倍削减量替代,氮氧化物等量替代; 新建高能耗项目单位产品(产值)能耗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实 行水污染物行业标杆管理,探索设立区域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 特别排放标准。深化粤港澳三地生态环保合作机制,探索车用汽油、 柴油、普通柴油和部分船舶用油标准的衔接。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 新,充分利用港澳金融优势,探索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基金。 支持和鼓励广州、深圳等地大胆创新,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深化“放管服”相关改革试点示范。 建设人海和谐的沿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突出陆海统筹,港产 联动,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推动构建绿色产业带。加强高耗能、高 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严格把好生态环境准入关,新建 “两高”项目必须根据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要求,落实区域削减 措施,腾出足够的环境容量。加快推进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绿色 低碳转型升级,统筹考虑技术工艺升级、节能改造、污染排放治理、 循环利用,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鼓励有条件的沿海工业园区、 大型建设项目根据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海水动力条件和海底工 程设施情况,将排污口深海设置,实行离岸达标排放。以惠州大亚 湾、湛江东海岛等为重点,加快推动工业园区提质增效,推动中海 壳牌、埃克森—美孚、巴斯夫等重点项目采用一流的工艺技术,统 筹开展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以大项目带动大治理。合理优化滨海新 区空间布局,加强对水源、生态核心等战略性资源的保护,防止开发建设行为向生态用地无序扩张。鼓励新区按照绿色、智能、创新 要求,推广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使用先 进环保节能材料和技术工艺标准,打造绿色智慧滨海新城。 

专栏 1 沿海重大产业平台绿色发展路径 

1. 大亚湾石化区。严格控制石化产业规模,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持续提升 清洁生产水平、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结合石化化工产业发展,优化隔离带和 安全防护区域设置,严格执行相应防护要求。严格执行海域开发利用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持续深化 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制度,推进 VOCs 监控预警体系建设。加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中水回用 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持续提高、完善园区环境风险防范、应急体系和措施。

2. 湛江市东海岛石化产业园。结合石化产业园区定位及区域环境容量,健全生态环境准入条件 和负面清单,引进产业需符合产业链定位和产业政策要求。加强空间管制,设置必要的环境防护距离 — 23 — 或隔离带,降低对敏感点的环境风险影响。严格执行海洋生态红线有关规定。按照“清污分流、雨污 分流、分质处理、循环用水”的原则设置给排水和回用水系统。严格落实氮氧化物、VOCs 等排放总 量控制要求。建立企业、园区、区域的三级环境风险防范应急体系。 

3. 茂名石化工业区。贯彻循环经济理念,积极推行清洁生产,采取先进治理措施控制污染物排 放。按照“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循环用水”的原则,优化给排水系统。优化区内功能布局,区内各 功能区和企业间设置绿化隔离带,外围设置防护绿化带。按照分类收集和综合利用的原则,落实固体 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措施。完善三级环境风险防范应急体系。 

4. 揭阳大南海石化工业区。高起点设置工业园准入标准,优先引进清洁生产水平国际领先的项 目。按照“雨污分流、清污分流、中水回用”的原则设置给排水系统,推进工业区炼化一体化项目废 水回用,尾水、工业区其他区域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实施离岸排放,加快推进工业区污水 处理厂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提高中水回用率。实施集中供热,逐步推广电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 使用。建立健全企业、工业区和区域的三级事故应急体系。 打造北部生态发展样板区。北部生态发展区突出生态优先,绿 色发展,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强化生态保护和建设,提高生态安全 保障和绿色发展能力。重点加强南岭山地保护,推进南岭国家公园 建设,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与生物多样性,构建和巩固北部生态屏 障。引导工业项目科学布局,新建项目原则上入园管理,推动现有 工业项目集中进园。推动绿色钢铁、有色金属、建筑材料等材料产 业集群向规模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发展。科学布局现代农业产 业平台,打造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严格控制涉重金属及有毒 有害污染物排放的项目建设,新建、改建、扩建涉重金属重点行业 的项目应明确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总量来源。原则上不再新建小水电 以及除国家和省规划外的风电项目,对不符合生态要求的小水电进 行清理整改。提高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准入门槛,严格执行开采总量 指标管控,加快淘汰落后采选工艺,提高资源产出率。活化美化生 态资源,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创建,树立重大生态品牌效应,打造粤 港澳大湾区休闲承载区。以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为契机,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全方位加强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金融 市场建设,支持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立北部生态发展区特色板 块。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