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如何实现环境领域产学研深度融合?

时间:2022-01-29 09:12

来源:E20研究院、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产学研中心

作者:傅涛、李伟、肖琼

12月14日,以“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提质发展的路径探讨”为主题,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产学研中心主办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系列沙龙第一期在北大环境学院刘水楼召开。本次沙龙活动邀请了学院领导、老师就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如何深入推进产学研融合、开创校企合作新局面、助力环境产业高质量升级展开工作思路与路径的交流探讨。

12月14日,以“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提质发展的路径探讨”为主题,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产学研中心(以下简称“北大环境学院产学研中心”)主办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系列沙龙第一期在北大环境学院刘水楼召开。本次沙龙活动邀请了学院领导、老师就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如何深入推进产学研融合、开创校企合作新局面、助力环境产业高质量升级展开工作思路与路径的交流探讨。

在北大环境学院产学研中心主任/E20环境平台董事长傅涛博士主持下,会上各位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和过往产学研合作的一些经验与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本次交流活动开启了北大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新的变革思考,也为北大环境学院产学研中心未来创新推进校企合作奠定了基础。

以引领科技创新机制改革、助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己任,北大环境学院产学研中心未来将以“产学研深度融合”系列主题沙龙活动为交流与链接平台,联合环境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围绕产学研工作持续开展理论研究与产业实践。本蓝皮书以第一期主题沙龙形成的思考观点为基础整理而成,供产业界参考。

环境产业亟需高质量升级发展的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拉开了社会各项事业全面高质量升级发展的序幕。报告同时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新时代背景下产学研工作奠定了基调,提出新的要求。

作为最贴近百姓民生福祉的环境服务产业,我国的污水处理垃圾焚烧等环境服务基础设施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一,但量大并不代表高质,环境产业的高质量升级发展还有巨大的空间。在此背景下,以新工科建设服务于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为环境产业注入科技动力,拉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拓展产学研深度融合新局面,将是环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

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最强驱动力

环境产业经过二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以工程化建设为主要特征,过去驱动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动力来自政策、工程、资本、社会关系等,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环境产业,其本质更像是建筑工程行业。以工程项目为主导的背景下,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往往依托于设计院的前端导入,围绕项目建设的科技研发与应用,施工方案代替了科技研发,形成了工程项目式的科技驱动现象,科技创新很难做到产业化,导致行业对技术重视程度低、企业持续研发投入不足等现象,从而陷入一种“重工程轻技术”的怪圈。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成为新时代对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化的新要求。科技创新成为社会各个行业重点关注和积极探索的方向,逐渐代替以工程为主导的技术应用体系,成为驱动环境产业升级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而产学研深度融合就是从技术通往产业的桥梁。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挖掘科技驱动力的核心

如何构建技术到产业融通的桥梁,最大程度挖掘科技创新的产业驱动力,这需要从社会管理学的角度来思考产学研的本质,产学研合作的本质就是一套社会管理的机制体系。

首先,作为驱动社会活动的机制,产学研合作要明确统一目标。作为协调不同主体参与产学研工作的机制,要在各个主体核心诉求之上明确一个投身产学研工作的共同目标,就是释放提升科技生产力,推进社会事业建设的高质量发展,这是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政府共同奋斗的目标。

其次,作为一项驱动社会要素发展的机制,产学研深度融合要重点探索应该驱动哪些要素,如何驱动来释放科技生产力。从参与的主体来看,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政府围绕产学研工作,可提供政策、技术、资本、人才等不同的社会要素,如何驱动这些要素来形成一套顺畅的科技成果产业转化体系,发挥政策支持力、技术创新力、资本驱动力、人才培养力,这需要将产、学、研各个层面现有的机制进行打通和融合。

新工科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支柱之一

新工科建设的第一要务是教书育人,是教育和培养符合未来国际竞争需要、领跑世界科技创新前沿、深化科技生产力实践的人才。所以新工科不仅仅是夯实教书育人和知识传播的教育基础,更要注重人才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要具备链接社会与产业实践的培育功能,让学生更贴近到科技实践应用领域,这就需要高校与企业深入合作,联合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

新工科体系建设的第二要务是科技创新和研发,而科研要服务于错综复杂的实践,需要多学科能力的融合。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个综合、系统、循环、优化的复杂问题,不是工科或者理科能够完全解决的问题。同时,生态文明以人文的视角建设生态环境,贯穿于工科理科,也包括文科。所以新工科是服务于多学科融合的科技创新与应用实践。

北大在新工科建设方面有基础、有强项,但如何把文、理、工科做到融通,在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同时真正推进落实产学研的融合,首先是研究新工科体系建设的链接与融合,将产业服务与产业实践纳入进来,帮助更多的环境企业成长、助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