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北京冬奥会如何实现全过程优质空气与碳中和?

时间:2023-02-13 11:40

来源:亚洲清洁空气中心

北京这座“双奥之城”在大型赛事活动相关大气污染治理、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的措施已经成为新标杆,实现全过程碳中和,并逐步将“奥运蓝”转变为“北京蓝”,这也是首届全过程落实《奥林匹克2020议程》可持续要求的奥运会,其经验和成效值得参考借鉴。

2月1日,北京冬奥组委发布了《可持续·向未来——北京冬奥会可持续发展报告(赛后)》(简称,《报告》),全面汇总了赛事筹办和举办全过程中的可持续性工作成果。《报告》显示,北京冬奥组委全面落实申办承诺,制定可持续性政策、战略和计划,采取多项可持续性措施,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北京这座“双奥之城”在大型赛事活动相关大气污染治理、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的措施已经成为新标杆,实现全过程碳中和,并逐步将“奥运蓝”转变为“北京蓝”,这也是首届全过程落实《奥林匹克2020议程》可持续要求的奥运会,其经验和成效值得参考借鉴。

加强京张地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保障赛事期间空气质量

赛事举办期间,北京市、延庆区、张家口市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36微克/立方米、22微克/立方米和20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降低63%、34%和59%,圆满完成申办承诺。

微信图片_20230213114026.png


图片来源:《可持续·向未来——北京冬奥会可持续发展报告(赛后)》

北京市与河北省政府部门提前组织谋划、部署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推动落实各项长效之策,加强京张地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

机制融合。成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推进各项治污任务,统一检测、统一执法、统一实施污染防治措施,完善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资源融合。搭建冬奥空气质量监测预报评估大数据平台,首次将保障区域内5000多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全部联网,以及气象参数、卫星遥感、走航观测、交通流量、能源消费等25类各部门

业务数据全部融合。开展区域空气质量分析、气象条件变化研判、污染源减排评估。调度融合。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指挥调度中心,全面统筹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疫情防控和人民群众温暖过冬,在精准预测预报的基础上,科学决策污染过程应急联动时间、城市范围、重点监管对象,精准优化管控措施;及时通报污染高值和突出问题,督促尽快整改,实现高效闭环管理。

创新能源利用方式确保场馆用能全面清洁化

北京冬奥会通过创新探索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实现了赛时所有场馆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减排温室气体238479.1吨二氧化碳当量,为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提供示范。

建立跨区域绿电交易机制。北京冬奥组委联合主办城市政府、电力交易中心、电力公司等多家单位成立绿电交易工作组,共同建立跨区域的绿电交易模式。首次实现所有场馆赛时常规电力消费100%使用绿色电力,绿色电力使用量合计约37388万千瓦时。

建立配套电网设施,保证绿色供应。为全面满足北京冬奥会场馆训练、比赛等高可靠性供电需求,北京市规划建设12项冬奥会配套电网项目。其中,张北柔性直流工程利用风电、光伏、储能等多种能源形式之间的互补性,克服可再生能源发电间歇性与不稳定性等问题,将张北地区的绿色清洁能源接入北京电网,为所有场馆实现100%绿电供应提供重要支撑,并大幅提升北京地区清洁能源电力消费比例。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应用。五棵松冰球训练馆在屋顶上铺设1958块光伏板,赛时发电量为54616千瓦时,全年发电量为60万千瓦时,可产生的清洁电力相当于节约标准煤252吨,减排二氧化碳697.8吨。国家速滑馆、首都体育馆、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等场馆使用可再生能源(风光互补)路灯,折合减排二氧化碳24.6吨。

氢能利用。北京冬奥会首次采用氢气作为国内火炬接力和主火炬的燃料,并以“不点火”、“微火”的形式,节省了99.9%的能源消耗。位于张家口赛区的太子城火炬台还成为冬奥会近百年历史上首支以绿氢作为燃料的火炬,真正实现零碳排放。自北京冬奥会开幕至3月13日冬残奥会闭幕,主火炬累计使用氢气266千克,与传统形式主火炬相比,主火炬燃烧共计实现二氧化碳减排9860吨左右。

微信图片_20230213114035.png


图片来源:Olympic Information Service

(摄影:Joe Toth)

探索区域绿色交通体系建设新能源车助力碳减排

北京冬奥会依托京冀两地新能源汽车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优势,最大化利用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实施公铁联运跨区域交通政策,应用智能化交通系统和管理措施,构建低碳交通运输服务体系,探索区域绿色交通体系的良好实践,实现温室气体减排1829.3吨二氧化碳当量。

赛区内最大化利用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北京冬奥会赛时以“北京赛区内,主要使用纯电动、天然气车辆;延庆和张家口赛区内,主要使用氢燃料车辆”为配置原则,综合考虑三赛区、长距离、低气温、山区路等车辆使用环境,以安全为前提,最大限度应用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减少碳排放量。

赛时使用赛事交通服务用车4090辆,其中氢燃料车816辆、纯电动车370辆、天然气车478辆、混合动力车1807辆、传统能源车619辆,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在全部车辆中占比84.9%。赛时清洁能源车辆使用实现温室气体减排1686吨,氢能大巴车集中转运观众实现温室气体减排6.8吨,新能源汽车物流配送实现温室气体减排8.5吨。

12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