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1-06 09:32
来源:中国水网
2025年10月23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十五五”规划建议》)正式获得通过。
11月4日,E20环境平台组织公司全体党员学习会,认真学习和贯彻《“十五五”规划建议》内容及目标要求。本文为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长、党支部书记傅涛在本次党员学习会上的分享全文整理。
《在变局中夯实现代化根基:“十五五”规划下的环境产业转型与突围》
——傅涛在公司党员学习会上的讲话
(2025年11月4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围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进行学习。虽然四中全会通常不以全面部署经济工作为主,但今年情况特殊。按照惯例,“十五五”规划本应在五中全会正式布局,但鉴于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党中央提前在四中全会作出系统部署,体现了高度的战略主动。
这份文件的核心,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部署。全篇除第一章、第二章为总论外,后续十三章均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统领,分别从十三个方面展开具体任务。可以说,整个规划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施工图。
01 “十五五”的历史定位:承前启后、夯实基础的关键期
文件首先充分肯定了“十四五”时期的成绩,并对“十五五”作出明确战略定位:这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是夯实基础、破解瓶颈、应对变局的关键阶段。
从2020年到2049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阶梯式推进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十五五”正处于这一进程的中间节点,既要巩固前期成果,又要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02 对国内外形势的精准判断
文件对“十五五”时期的发展环境作出高度凝练的判断: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
(一)国际形势:百年变局加速演进
当前,大国关系深刻牵动国际格局,尤其是中美关系已成为影响全球秩序的核心变量。国际形势的动荡,又反过来深刻影响国内发展。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中美战略博弈不结束,国内经济环境就难以根本性好转。
所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并非被动遭遇,而是中国主动谋划、积极推动的历史进程。其本质,是对美国单极霸权的系统性挑战。经过十余年布局,中国已从“应对变局”转向“主动运筹”。文件明确提出,我国“具备主动运筹国际空间、塑造外部环境的诸多有利条件”——这是前所未有的战略自信。
近期中美元首会晤及一系列外交互动表明,中国正更加主动地提出诉求、设定议程。未来五年,中国将更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但同时,世界也进入“变乱交织、动荡加剧”的时期:地缘冲突频发,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霸权主义威胁上升,国际经济秩序遭受严峻挑战。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是现有国际秩序的坚定维护者——因为我们在这一体系中具有强大竞争力;而美国则在不断破坏这一体系。这场秩序之争,已进入关键转折点。
(二)国内形势:长期向好,短期承压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力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必须注意,这里强调的是“长期向好”,恰恰说明短期压力依然严峻。
我们的制度优势突出:党的领导确保“全国一盘棋”;超大规模市场形成“巨国效应”,内部无关税壁垒,远优于欧盟等区域经济体;产业链完整度全球领先;人力资源丰富,人才储备充足。
但问题同样突出。未来五年不会轻松,必须坚定信心、迎难而上。
03 规划的总体思路: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十五五”所有工作都围绕一个核心展开: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现代化是2049年的总目标,高质量发展则是当前最紧迫的具体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规划的章节排序具有强烈信号意义:前七章全部聚焦经济发展——产业体系、科技创新、内需市场、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开放、乡村振兴、区域协调;文化、民生、生态等内容排在后面,生态放在第十章,最后以党的领导收尾。这清晰表明:当前工作的重心,已重新回归“发展为要”。面对严峻的滞胀压力和企业生存困境,稳增长、保就业、促转型成为首要任务。
04 与我们行业密切相关的几个关键点
(一)适当加强中央事权,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文件第二十条明确提出:“适当加强中央事权。”这对我们环保行业具有重大意义。
长期以来,环保(包括供水、污水处理等)被明确为地方事权。《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均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但近年来,土地财政大幅萎缩,地方财政难以为继,导致大量应收款积压,项目难以为继。
“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意味着部分事权可能上收,或中央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这正是我们近期推动的环境“资产重构”、探索央地事权财权匹配改革的重要政策依据。下周五(11月14日)将在E20举办的主题沙龙,将围绕此点深入探讨。
(二)公共服务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基础标准难再提高
文件在民生保障部分再次强调“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这一表述在二十大报告中是分开的,但从三中全会起已并列使用,表明政策导向已明确:基础公共服务的覆盖要均等化,但标准不宜再大提高。
以自来水为例,国标是基础服务底线,不可能无限提升。提高标准意味着增加财政支出,在当前财政紧平衡下不可持续。因此,基础公共服务只能保基本、保安全、保均等,难以成为企业盈利增长点。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13521061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