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 正文

华夏时报访薛涛等:大师厉以宁,和中国的经济变革时代

时间: 2023-03-03 10:23

来源: 华夏时报

作者: 刘诗萌

image.png

先生身后,他于1992年提出的共同富裕、三次分配也已经成为时下经济变革的重要方向。时代的大幕又一次拉开,那个他曾经用一生解答的问题再度浮现在人们面前:中国未来的经济变革,将走向何方?

过去的这个寒冬里,中国经济学界连失巨擘。在2022年12月底被称为“曹证券”的著名经济学家曹凤岐去世短短两个月后,中国经济学界的泰斗、“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厉以宁先生也离开了人世。

2月27日晚,北京大学新闻网发布讣闻,中国共产党党员、民盟中央原副主席、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著名经济学家、杰出的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2岁。

中国40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史中,太多无法更改的残酷和浪漫故事曾经发生和消逝,也有太多被时代镶上金边的名字,成为这个变革时代的注脚。

厉以宁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在2018年12月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他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获得这项褒奖时,他说:“作为读书人,总有些正心、齐家、改善人民生活的想法,这是我坚持至今的动力。”

“厉老师总是说,经济学家既要研究理论,也要研究政策,不能只扎根于书堆里,更要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2月28日,厉以宁先生在82岁高龄招收的学生、曾经出版《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重读厉以宁》一书的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尹俊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先生身后,他于1992年提出的共同富裕、三次分配也已经成为时下经济变革的重要方向。时代的大幕又一次拉开,那个他曾经用一生解答的问题再度浮现在人们面前:中国未来的经济变革,将走向何方?

冷板凳上的20年

1930年11月,厉以宁在江苏南京出生,从小辗转于上海、湖南多所著名小学和中学读书。1949年,他本已保送进入金陵大学化学系读书,但由于南京解放后金陵大学停止运转,两年后又重新参加高考,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

20世纪英国哲学家以赛亚·柏林将思想家分成“狐狸(通才)”和“刺猬(专才)”两类,如果简单按照这一标准划分,厉以宁明显是通才。除了经济学,他在哲学、数学、文学、地理学甚至生物学方面都有建树。如果不是已在北大历史系就读的中学同学赵辉杰代他报名时自己做主填报了经济系,他也许同样会在化学、文学等领域成为一代大家。

然而,命运为经济学选择了这个将会引领一时风骚的年轻人,上世纪50年代群星璀璨的北大经济系也浇灌了这棵“可造之材”。系主任陈岱孙先生、代理系主任陈振汉等先生都是学贯中西的泰斗级人物,从哈佛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后,归国投身教育事业,其学术见解深刻影响着当时经济理论和政令颁布。

image.png

1961年10月,赵迺抟教授指导厉以宁(右)读书

1955年,25岁的厉以宁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经济系资料室工作。那一年,他写下了一首七绝用以自勉,其中“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一句,成为他后半生研究和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经历了一系列风波后,厉以宁被下放到北京门头沟和江西鲤鱼洲“五七干校”等多地,住在仓库、茅草棚里,光农垦劳动的时间就有十年之久。

从25岁到45岁,一个人最好的青春年华倏忽流过。其间,厉以宁与夫人何玉春几乎是刚刚新婚不久,就分隔两地长达13年时间。尹俊向《华夏时报》记者回忆,师母有一次说起与厉先生结束13年分居后重逢的情景时说,她当时几乎很难认出眼前的爱人,“怎么这么苍老了,皮肤也黑。”

尽管经历过许多艰辛的岁月,但在学生们眼里,厉以宁却始终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有学生心情不好,他就寄语说,“心宽无处不桃源”;有学生丢了钱,他安慰说“失财免灾”;后来因为前沿的改革观点遭到质疑,他也总是坦然一笑,从不怨天尤人。“其实这都是先生在经历这些风霜苦难的过程当中自己总结出来的,但之所以能够开导别人,他首先自己就有超常之见。”尹俊说。

在20年资料室的“冷板凳”生涯中,厉以宁大量阅读了西方的经济学著作、期刊,翻译了200多万字的经济史著作,也为后期提出自己的经济理论进行了重要的知识积累。他以“季谦”“孟援”为笔名发表了多本译著,后期完成的《希腊古代经济史》《罗马拜占庭经济史》《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等大部头著作,其研究基础也都是这一时期打下的。

经济学家滕泰向《华夏时报》记者回忆起自己2007年第一次去厉以宁先生家中拜访时的情形,厉老师赠送他两本书《罗马拜占庭经济史》(上、下),“像厉老师这样改革里程碑式的学者,能够沉下心来研究罗马拜占庭的经济史,让人肃然起敬。”他说,“签名签上他和夫人的名字,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学院之远,庙堂之高

同时,这段经历也让厉以宁对中国的现实经济问题有了切身的感受。“在大学阶段,我曾对波兰经济学家兰格提出的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第三条道路的观点产生了兴趣,但‘文革’中的经历使我看到了苏联模式给中国经济带来的种种弊端,也发现了兰格理论的局限性。这些感受可以说是在经历了那一系列磨难后的最大收获。”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编撰的《兼容并蓄终宽阔:厉以宁社会实践纪实》一书,记述了他对这段人生经历的思考。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中国这艘大船开始了人类经济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改革远航”。回到北大经济系教学岗位上的厉以宁,承担了为“文革”后第一代大学生进行现代经济学思想启蒙的角色。他讲述经济学理论时非常富于逻辑和条理,同时又深入浅出,生动形象。例如,他说过“三个和尚挑水吃”的故事:第一座庙里,三个和尚一人挑一段,三人一起合作把水挑满了,这个故事说的是协作;第二座庙里,老和尚引进了新的机制,谁挑得多给谁晚饭加菜,三个小和尚你追我赶,一会儿就把水挑满了,这个故事说的是体制改革;第三座庙里,小和尚们把后山上的竹子砍了做成一个输水管道,又在河边装一个轱辘,三人在不同的地点协作完成舀水-灌水-装缸的工作,都不需要奔波挑水。这个故事说的则是技术创新。

编辑: 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薛涛

目前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此前分别在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现任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易二零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湖南大学兼职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生校外导师,天津大学特聘讲师,并兼任北京大学环境学院E20联合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PPP双库的定向邀请专家,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注册专家(基础设施与PPP方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库专家、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化学品和废物环境管理智库专家、中国环保产业研究院特聘专家、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环保产业政策与集聚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垃圾焚烧专家委员会委员。住建部指导《城乡建设》杂志编委、《环境卫生工程》杂志编委、财政部指导《政府采购与PPP评论》杂志编委,并担任上海城投、中建环能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在PPP专业领域,薛涛现任清华PPP研究中心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PPP专委会秘书长、中国PPP咨询机构论坛第一届理事会副秘书长、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PPP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国合中心PPP专家库成员、中国青年创业导师、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智库成员、中国城投网特聘专家等。

20世纪90年代初期,薛涛在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负责世界银行在中国的市政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其后在该领域积累了十二年的环境领域PPP咨询及五年市场战略咨询经验,曾为美国通用电气等多家国内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对环境领域的投融资、产业发展和市场竞合格局有着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着力于环境产业与政策研究、PPP以及企业市场战略指导等方向。

作者新文章

作者热文排行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