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14 13:13
来源: 央视新闻中国之声
作者: 薛涛
“中国的垃圾不够烧了”,这个话题近日频频冲上社交媒体热搜。从“垃圾过剩”到“垃圾不够烧”,是否属实?原因是什么?垃圾焚烧产业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以下是央视新闻中国之声的采访。
01垃圾不够烧?确实存在
垃圾焚烧厂全貌(图片由西咸北控提供)
马科军:目前确实垃圾量不够烧。像我们这个垃圾焚烧厂的话,原来设计是日处理3000吨,年处理100万吨。现在,一天的进厂量大约在2000吨,而年处理量在80万吨左右,从21年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
陕西西咸新区北控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科军向记者介绍目前公司面临的“垃圾困境”。
曾经,“垃圾围城”一直困扰着中国大城市的发展,如今,垃圾就真的不够烧了吗?来看一组数据,生态环境部日前发布的《2024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初步核算,2024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26236.62万吨,无害化处理能力115.55万吨/日,无害化处理量为26198.58万吨。可见,绝大多数的生活垃圾都已经被无害化处理掉了。
而垃圾焚烧厂的运转情况如何呢?记者从前身为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长期从事环保领域固废研究的E20研究院了解到,近两年,国内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为60%左右。全国各地区产能利用率在50%以下的处理规模占比为16%。可见,垃圾不够烧的情况是存在的。
02从“垃圾围城”到“垃圾荒”原因是什么?
从“垃圾围城”到“垃圾荒”,中国大概用了20多年时间。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垃圾变少了吗?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给我们提供了一组数字。
薛涛:我们城镇地区的生活垃圾清理量是波动中小幅上升的趋势。2019年是3.11亿吨,20年3.03亿吨,2021年3.17亿吨,22年3.11亿吨,23年3.22亿吨。所以它并不是垃圾不够烧的主要原因。
然而,对比另一组数字,似乎可以找到垃圾不够烧的原因所在。
薛涛:2019年我们的垃圾焚烧实际处理量是1.35亿吨,20年1.63亿吨,21年2.08亿吨,22年2.32亿吨,23年2.52亿吨。垃圾焚烧的实际处理量是在大幅提升。
可见,垃圾焚烧产业的快速扩张才是“垃圾饥饿”现象的主要原因。2023年,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有926家垃圾焚烧厂,2029台焚烧炉。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从全球来看,中国的垃圾焚烧厂,日处理能力超过110万吨/日,占全球总处理能力的比例为60%左右,处理规模远高于欧美日三个地区的总和。
薛涛表示,我国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运营模式主要是特许经营。这种模式下,地方在建设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时,当地政府不需要立即支付大额款项,因此项目上的速度就会很快。
薛涛:由于垃圾焚烧的商业模式相对顺畅,相对闭环,投融资的结构相对合理,跟政府的边界相对清晰,外包市场化运营也就相对顺畅。自然,产业的力量、技术的转化、制造优势的进入,以及对接资本形成较好的融资结构。也就带来了发展可能会速度非常快,进而可能带来过度发展的问题。
同时,这种“饥饿现象”背后还有规划与现实出现误差的情况存在。马科军说,有些城市规划按户籍人口测算,但实际常住人口可能比户籍人口少。有些地方政府为降低垃圾外运成本,倾向于自建焚烧厂,缺乏跨区域协调机制。此外,部分县镇由于垃圾收集率低、填埋处理惯性等因素,也造成了可焚烧垃圾供应量的不足。
马科军:一般城市规划配套时,要考虑机组维修时间,设计产能会有一定冗余,以便做到城市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03我国垃圾焚烧厂技术水平国际领先
当垃圾出现“供不应求”的时候,国内的垃圾焚烧厂开启了“花式抢垃圾”大战。大量公司积极拓展工业固废、餐厨垃圾、市政污泥等多元垃圾处理服务,提升项目的盈利能力。那么,目前国内的主流垃圾处理方式都有哪几种?面对当下的局面,垃圾焚烧厂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目前,城市生活垃圾的主流处理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垃圾填埋,另一种就是垃圾焚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显示,2005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量占无害化处理比例为85.2%,焚烧比例仅为9.8%;到2023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占比下降至7.5%,焚烧处理比例上升到82.5%。马科军表示,由于垃圾焚烧存在诸多优势,目前已经成为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处理方式。
马科军:这种垃圾焚烧相对于机械填埋的优点,一个是做到了减量化,原来一吨垃圾经过焚烧处理,其重量可以减至25%左右,其中有22%左右的炉渣。炉渣还可以进行综合利用,作为建筑材料;另3%作为危险废弃物进行处置;还有一个资源化,垃圾处理完以后,一吨生活垃圾可产生400多度上网电量,锅炉产生的蒸汽也可对外供热,进行资源化利用;再有就是无害化,焚烧处理可以大幅降低环境污染。
近几年,垃圾焚烧产业的技术创新也亮点不断,马科军企业自主研发的自动化燃烧控制系统,能根据垃圾成分自动调节炉排速度和风量,使热效率稳定在85%以上。这套系统让西咸北控每年可多发电1500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省标煤1220吨。
编辑: 李丹
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现任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易二零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湖南大学兼职教授,沈阳工业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兼职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生校外导师,天津大学特聘讲师,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PPP双库的定向邀请专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体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应用中心村镇水生态环境治理领域专家,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注册专家(基础设施与PPP方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库专家、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化学品和废物环境管理智库专家、中国环保产业研究院特聘专家、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环保产业政策与集聚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垃圾焚烧专家委员会委员,环境部“污泥处理处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特聘顾问。住建部指导《城乡建设》杂志编委、《环境卫生工程》杂志编委、财政部指导《政府采购与PPP评论》杂志编委,并担任上海城投、天津创业环保、碧水源、中建环能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在PPP专业领域,薛涛现任清华PPP研究中心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PPP专委会秘书长、中国PPP咨询机构论坛第一届理事会副秘书长、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PPP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国合中心PPP专家库成员、中国青年创业导师、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智库成员、中国城投网特聘专家等。
20世纪90年代初期,薛涛在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负责世界银行在中国的市政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其后在该领域积累了十二年的环境领域PPP咨询及五年市场战略咨询经验,曾为美国通用电气等多家国内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对环境领域的投融资、产业发展和市场竞合格局有着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着力于环境产业与政策研究、PPP以及企业市场战略指导等方向。
出版书籍有《涛似连山喷雪来:薛涛解析中国式环保PPP》和《薛涛解析管理之道与认知之得》,其中,《涛似连山喷雪来:薛涛解析中国式环保PPP》于2018年12月1日正式出版,2021年11月再版;《薛涛解析管理之道与认知之得》2024年7月出版。
主要工作成果包括英国全球繁荣基金全国水务PPP示范项目典型案例研究 、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的进展与政策建议研究、贵阳南明河综合整治(BOT+TOT)项目(北控水务) 、财政部第二批示范项目世行贷款宁波厨余PPP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