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 正文

治污刚刚够温饱,循环才能长肥膘

时间: 2014-10-16 17:00

来源:

作者: 张悦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公众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污泥去哪儿”成为环境治理产业的热门话题。今年,一股主张道法自然的蓝色经济的思想风潮进入到污泥处理处置产业,在以“蓝色思维下的污泥解决之道”为主题的“2014(第六届)上海污泥热点论坛”现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巡视员张悦认为,蓝色经济是要促进就业、科技创新、蓝色贡献和一些实际需求,在我们这个领域,既要靠政府,又要靠市场,既要治污染,又要搞循环”,做到大循环才能获取最大价值。

政府保你死不了,市场让你活得好

张悦认为,环境治理需要两手发力,“一个是政府,一个是市场。”环境问题、可持续问题,最后要靠政府管理,政府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引导和监管,至关重要。当下政府对污泥处理处置的支持力度相当大,污染物削减功能被进一步强化,低碳处理和能源开发,资源回收引起重视。张悦说到,“我们十年干了发达国家一百年的事,没有了政绩考核、帽子工程和制度的高度提升和强度坚守,是做不到这个成果的” 。这跟资本主义追求利润最大化、剩余价值的做法不一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高层执政理念转变,对政绩考核有了新标准新要求,这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优势”。因此,张悦认为,制度的保障和政府的支持,使污泥处理处置产业有了支撑。

然而,仅仅靠政府的支持和财政补贴,污泥处理处置行业难以为继。E20环境平台高级合伙人、E20环保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曾分析认为,成本的制约,是当下选择污泥处置路线要考虑的最主要因素。污泥高阶项目BOT全成本(即全面考虑建设成本和运行维护费用的生命周期全成本)大多会超过500元/吨(80%含水率的湿污泥),折合每吨污水的处理成本约0.4元,相对于全国平均不到1的污水处理费显得过高。这种背景下,张悦说,企业想要真正存活,还是要增强市场竞争力,遵循市场规则,从治污的产业链中获取经济效益。

治污刚刚够温饱,循环才能长肥膘

本次论坛主题为“蓝色思维下的污泥之道”,张悦认为,蓝色思维是师法自然、串联利用的循环思维,未来污泥处理处置产业想要寻求良性发展,离不开“循环”。他把国内污泥处理处置分为三个阶段:灰色、绿色、蓝色。灰色思维是单一目标的孤岛思维,一利百害, 人天相悖, 引发串联问题;绿色是多个目标的联系思维, 内外兼顾,人天相容, 产生成本问题;而蓝色是综合目标的系统思维,串联循环,人天两利, 达到社会自然和谐的目的。记者了解到,已经有多家企业在探索循环经济的出路。

本次论坛期间,北京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原副总工程师杭世珺画出了一张生物质循环示意图。以粪便及农村废弃物厌氧消化为例,人畜粪便及农村废弃物蓄积起来后经固液分离,一部分干粪作为好氧堆肥和有机肥回到植物和作物,再供给动物,最后回到人类;浆液通过厌氧消化产生沼液、沼渣、沼气,沼液经过处理回到自然水体并生产液态肥,沼渣制成有机肥,沼气经脱硫净化提纯制成压缩天然气、产热、产电,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产业链。

密西西比国际水务(中国)有限公司亚太区副总裁张大伟在“2014(第八届)环境技术产业论坛”曾介绍了密西西比国际水务(中国)有限公司探索了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将污泥、园林废弃物、有机生活垃圾、城市生活垃圾等作为综合原料,维持了三个产业的发展。初级产业利用生物质垃圾制造生物碳,第二层产业利用生物碳改良土壤、建设绿洲、开发有机农业。第三层产业链以农业作物为原料生产沙棘饮料、化妆品原料、玫瑰精油等,提高附加值。在这个产业链中,每一层产业的产品都是下一层产业的原料,而每一层产业链都比上层投资少,回本快,收益高。为企业、政府和社会带来多重效益。这与张悦所说的循环不谋而合。

张悦认为,蓝色经济的奥妙在于有利可图,运用跨界与循环的思想,使污泥中的资源的到最充分的利用,不仅能取得更好的环境治理效果,更能够促进就业、推动科技创新,从而获取最大的经济价值。他说:污泥处理处置行业的发展,政府保你死不了,市场让你活得好,治污刚刚够温饱,循环才能长肥膘。

(本文根据张悦在“2014上海污泥热点论坛”中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编辑: 田皓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