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 正文

兰亚军:浅析“垃圾分类指数”制度的建立和应用

时间: 2018-12-24 10:13

来源:

作者: 兰亚军

摘要: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在我国逐渐呈“燎原”之势。很多地方都在不遗余力、轰轰烈烈的推动此项工作,各种模式、各种技术也“纷纷亮相”。这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是好事。但垃圾的属性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或是说垃圾分类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对于上述问题,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垃圾分类委员会主任、贵州高远环保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固废网金牌专栏作家兰亚军从制度设计的角度,进行了深度思考并形成系列文章,本文为第一篇。

时光飞逝,转眼间,2018年就要离我们而去。距离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总动员令已近2年了。这两年来,在国家住建部、发改委等相关部委的大力推动下,很多城市,特别是全国46年重点城市都在轰轰烈烈的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但也要清醒的看到,在推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主要的是,我们对垃圾分类这个“新事物”(哲学层面)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还不到位。特别是对总书记提出的“垃圾分类是一种制度”的理念理解不够、领悟不深。垃圾分类是一种制度,严格的说,是一个制度体系,需要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制度设计,制度设计决定垃圾分类的成败。

笔者尝试着,从建立“垃圾分类指数”制度、“新环卫一体化”制度、“消费者责任延伸”制度等,对考核层面,对收运处环节、消费环节进行制度设计,以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更加有效、实质性的进展。

因能力、水平有限,文中定有不足之处,敬请专家、学者、同行交流、指正!

大家知道,我国的垃圾分类试点正式开始于2000年6月,当时的建设部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列为第一批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如果用时间来划分,这一阶段可以称之为“垃圾分类1.0时代”。

垃圾分类2.0时代,应该从2016年12年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4次会议上提出“普遍推进垃圾分类制度”开始算起,这是垃圾分类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标志,标志着我国的垃圾分类也步入了“新时代”。

一、 垃圾分类是一种制度

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在我国逐渐呈“燎原”之势。很多地方都在不遗余力、轰轰烈烈的推动此项工作,各种模式、各种技术也“纷纷亮相”。这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是好事。

但垃圾的属性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或是说垃圾分类最终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达成共识和弄明白。

爱因斯坦说:“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解答这个问题。”

这段话说明了想清楚问题的重要性。那么,垃圾分类到底是什么,最终的目的和目标是什么,如何衡量一个地方的垃圾分类做得好与不好,有没有量化的标准,如何量化?这是我们这篇文章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我们说垃圾分类是一种制度。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习近平总书记说,“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这短短一段话,三次提到“垃圾分类制度”,这是重点。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的文件,文件题目清晰明了、开宗明义,就是“垃圾分类制度”。

制度是什么?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制度包含三个维度:法制、体制,机制。

垃圾分类制度严格的来说,是一个制度体系或是一个制度群,它包括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减量制度、补贴制度、考核制度等。由于篇幅的原因,今天重点谈考核制度中的“垃圾分类指数”(Waste separationindex WSI)制度。

二、建立垃圾分类指数的必要性

1、是改变垃圾分类试点多年“原地踏步”的最重要一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21日下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除“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这段大家耳熟能详的讲话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垃圾分类试点试行16年仍然在原地踏步”。虽然,会议报道没有说明是哪方面在“原地踏步”,但结合上下文的报道可以看出,应该是指最终的结果——产生者(居民或单位)垃圾产生量没有减下来,进入终端的量有增无减,这方面是在“原地踏步”。

考核制度是指挥棒、风向标,是垃圾分类制度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指标。因为,有什么样的考核标准,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出现。为避免再次出现“原地踏步”的局面,应该出台相应的、可量化的标准。

现在很多城市垃圾分类没有标准,或者有,但不尽合理,都说自己做得好。笔者在《(之三)垃圾分类的目标、原则及评判标准》说了,许多城市在介绍垃圾分类的成果时,都说自己城市垃圾分类做得好,好的标准是什么?这些城市“主要介绍开了多少次会,写了多少方案,贴了多少海报、搞了多少次活动,花了多少钱,卖了多少垃圾桶,开展了多少个试点。”

最近这两年,垃圾分类“互联+”和“智慧分类”又蔚然成风,很多地方,在介绍垃圾分类的成绩时,多把垃圾分类“互联网+”及“智慧分类”提出来。

而很少有城市介绍说,通过垃圾分类,源头减少了多少垃圾的产生;分出来了多少垃圾,或者花多少钱分出一吨垃圾?我们会发现有些地方干了好几年花了几千万元人民币,却只回收了几千吨的再生资源(还不包括厨余垃圾)。按照吨回收成本来计算,每吨高达几千块甚至上万块,这样的做法肯定是不可持续的。

2、花了很多钱,但垃圾却越来越多,为分类而分类。

编辑: 程彩云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