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3 09:05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杜涛
其次,无论是威立雅还是苏伊士,技术实力确实突出,但我认为这不是核心因素。事实上,在一些细分技术领域,中国部分中小企业的表现可能优于这两家法国企业。但环保企业作为公共事业的服务公司,还需要兼具技术能力和运维水平,更要贴近客户——这里的客户不仅包括政府,还涵盖更广泛的需求主体。
从整体上看,尽管中国的市场规模巨大,国内企业在自主设施运营方面的规模看似能与威立雅、苏伊士比肩,但这两家企业横跨城乡污染治理和工业污染治理两大领域,纵向覆盖投资运营和技术供应两种模式,这种全链条、跨领域的布局是目前国内企业尚未实现的。因此,即便通过资产集聚扩大规模,国内企业要想成长为类似的全球性龙头企业,仍面临巨大挑战,需要突破现有模式进行转型。
经济观察报:对环保产业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未来趋势,你如何判断?
薛涛:当前尽管不少环保企业面临地方政府欠费问题,但还是不断有新的企业涌入这一领域。
比如,原本以建筑施工为主业的几大央企,如今都进入到环保产业。它们凭借央企的身份优势,从地方政府手中获得订单。
不过,这些央企看中的是环保项目中的施工环节——这是它们的老本行,而项目涉及的技术服务或运维环节,还是会分包给专业环保企业。同时,这些建筑央企还将市政工程的“玩法”(运作模式)带入了环保行业,比如垫资,当然并非央企自身垫资,而是由上游分包商承担垫资压力。
中大型建筑央企的存在,在中国各类经济模式运行中,尤其是与政府相关的基础设施领域,是一种特殊的重要力量,这种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都比较少见。由于这些央企具备强大的垫资能力和大型项目施工优势,很容易与地方政府的负债冲动形成共振。这种特殊的做法,也在冲击环保产业的原有格局和运行规律。此外,当环保项目中的工程占比达到一定程度后,环保专业技术的影响力就会下降,而施工组织能力、垫资能力及品牌效应的重要性则随之上升,这一变化的后续影响还有待观察。
随着市政基础建设日趋规范,运营管理不断完善,这些大型国央企能否成为类似威立雅那样的优秀企业,目前还难以判断。而且在环保行业,国内企业还存在一个特点:规模越大,技术创新能力往往略显不足。因此,未来随着行业经历出清后,能够留下来的企业肯定是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而非单纯依靠规模扩张的企业。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