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数据数空气污染

时间:2016-05-18 09:16

来源: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作者:新闻办

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人们由于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的环境中而过早死亡。空气污染源包括交通(尤其是柴油车)、工业领域(例如砖生产、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农业、发电厂、用固体燃料做饭和取暖(如煤、木材、农作物废料)、森林火灾、城市垃圾和农业残留物的露天焚烧。

减少空气污染可以降低人们患中风、心脏病、肺癌、慢性和急性呼吸道疾病的风险。减少室外空气污染的同时,二氧化碳和一些短期气候污染物(SLCPs),比如黑炭颗粒和甲烷的排放也有所降低,从而有效应对气候变化。 

关键数据 

1. 每年有820万人死于由室内和室外空气污染所引起的非传染性疾病,环境所引起的疾病正侵害越来越多人的健康,降低他们的生产力。

2. 30亿人用固体燃料做饭和取暖,室内烟雾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

3. 在非洲,室内空气污染导致每年约600,000人过早死亡。

4. 在非洲,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快速增长需要燃烧更多的化石燃料和传统生物质,导致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增加。据悉到2030年,非洲排放量将占全球排放量的50%。

5. 2010年中国空气污染成本估计为1.4万亿美元,印度为0.5万亿美元。

6. 在欧洲,交通所造成的空气污染成本为每年1370亿美元,而由10,000台大型污染设施产生的污染成本约为1400— 2300亿美元。

7. 可吸入颗粒物(PM)是悬浮在空中的有机和无机复杂混合物,有固体和液体两种形态,被认为是最具破坏性的空气污染物。 长期暴露于含有大量可吸入颗粒物的环境中会导致心血管和呼吸道疾病,以及肺癌。

8. 5岁以下感染肺炎而过早死亡的儿童中,超过50%是由于家中的可吸入颗粒物。

9. 城市室外空气污染的最大贡献者包括机动车、小型制造商和其他行业、做饭和取暖时的固体燃料燃烧、燃煤电厂。

10. 公路运输构成欧洲高达30%的微粒排放,以及经合组织国家50%的可吸入颗粒物排放——主要源自柴油车。 

11. 数据表明,空气污染产生的健康成本中,公路运输占50%,2010年经合组织国家为此投入近1万亿美元。

12. 地表臭氧是另一个主要的空气污染物,损害人类健康和农作物。据悉,截至2030年,全球每年因地面臭氧污染损失的大豆、玉米和小麦作物可能高达170-350亿美元。 

行动的力量

 1.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低硫燃料和清洁车辆带来的健康福利,10年间累计高达430亿美元

2. 据估计,美国在《1990清洁空气法修正案》指导下,减少可吸入颗粒物和地面臭氧污染所获得的直接经济效益比不作为高出90倍。大约85%的经济效益将得益于,因可吸入颗粒物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减少这一因素。仅在2020年,即可避免230,000人过早死亡。

3.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大力减少黑炭和甲烷的排放能将气候变化速度降低一半,以及保证每年因空气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数减少240万,同时避免每年5000万到1亿多吨的生产作物损失。

4. 运输: 欲减少空气污染,世界需要转变运输模式,选择清洁的运输方式;优化城市公共交通,提倡步行和骑自行车上下班;转向更清洁的重型柴油车辆和低排放汽车和燃料。

5. 工业: 使用清洁技术,减少工业烟囱排放并提高城市和农业废弃物的管理,包括垃圾填埋场沼气的收集和利用等。

6. 城市规划: 提高建筑物的能源效率,打造紧凑型城市,都有助于减少空气污染。

7. 发电:增加低排放燃料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如太阳能、风能、水电);热电联产;分布式能源发电(例如小型电网发电和屋顶太阳能发电),有助于降低空气污染。

8. 市政和农业废物管理:减少废物、废物分离、回收和重用或废物再加工;生物废物管理改进方法,如厌氧消化和沼气,都将有助于减少空气污染。 

全球范围内的变化 

1. 2014年,中国宣布取消六百万不符合排放标准的车辆的上路资格。自2013年起,限制汽车的销量。在北京,大约有31%的空气污染来自汽车尾气的排放。

2. 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的"清洁燃料和汽车伙伴关系"倡议(PCFV)通过国际合作逐步淘汰含铅汽油的使用,表明全球对于重金属的依赖越来越低。

3. 当PCFV倡议于2002年被提出时,世界上大约一半的国家使用含铅汽油。截至2013年10月,只有六个国家仍然少量使用含铅汽油。得益于PCFV,每年避免了约130万人过早死亡。

4. 肯尼亚鲁依鲁(Ruiru)青年社区赋权项目已经开发出一种低污染的木柴炉子,相比农村地区传统的明火炉效率提高60%。

5. 几个国家正在研发低成本的监控设备,测量空气污染水平和风险。例如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将允许用户实时查看室外空气污染数据。


编辑:张伟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