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 正文

徐海云:环卫行业市场空间巨大,但短板不能忽视

时间: 2022-09-21 10:24

来源: 《CE碳科技》

作者: 徐一雯

2022年8月6日,“面向2035环卫高质量发展高端技术论坛”在厦门召开。论坛现场,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徐海云,发表了《环卫行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与短板》主题发言。

他从“以人为本”、“公厕规划”、“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垃圾焚烧碳减排”以及“服务收费”五个方面展开,深入分析了环卫行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与短板。

2022年8月6日,由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城院(北京)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面向2035环卫高质量发展高端技术论坛”在厦门召开。

论坛现场,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徐海云,发表了《环卫行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与短板》主题发言。

他从“以人为本”、“公厕规划”、“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垃圾焚烧碳减排”以及“服务收费”五个方面展开,深入分析了环卫行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与短板。

微信图片_20220908094127.png


徐海云

以人为本,提高环卫工人工资待遇

城市环境卫生行业虽然目前没有被列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际上具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特征。

目前,我国环卫人员与服务人口的配置比例为30-40人/万人服务人口。按照14亿人口估算,需要520万人,还不包括废品收集、利用人员,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发达国家环卫人员与服务人口的配置比例为12-18人/万人服务人口(包含废品收集利用人员)。

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环卫人员配置是发达国家的1.5倍,而我国环卫人员收入仅是发达国家的1/10甚至是1/20。

徐海云总工呼吁,环卫行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环卫工人的状况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关爱环卫工人,提高基层环卫工人的工资待遇,才能推动环卫行业的发展。

公共厕所如何规划

厕所是衡量文明的重要标志,改善厕所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状况。

根据现行行业标准《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居住用地公共厕所设置密度宜为3-5座/平方公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设施用地设置密度宜为4-11座/平方公里;交通设施用地、绿地设置密度宜为5-6座/平房公里;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设置密度为1-2座/平方公里。

2020年,我国公共厕所配置数量为每万人3.07座,单位建成区面积2.7座/平方公里。上述数据均包含附属式公共厕所,若不考虑附属式公厕,我国公厕配置则很难达到标准要求。

微信图片_20220908094132.png


2001-2020年我国公共厕所数量

而发达国家特别是以欧洲为代表,中心城市公厕配置数量为每万人1-2座,单位面积公厕数量多低于1座,配置数量低于我国提出的标准要求。

微信图片_20220908094137.png

徐海云总工表示:国内标准要求较高,源于最初北京制定相关标准时,很多平房区居民家里没有独立厕所,所以公厕的需求量大,配置数量高。

印度目前的情景也与之类似,2022年7月28日在《环球时报》发布的一篇文章,报道称“直到2013年,近一半的印度人仍然露天上厕所。由于缺乏化粪池、水和清洁用品,病原体迅速蔓延并导致严重疾病。2014年印度总理莫迪发动的’清洁印度运动’修建了约1亿个公厕”。

现在我国已经度过了与印度类似的发展阶段,要向发达国家学习,随着家庭厕所配置的完备,逐步降低公共厕所的配置数量要求。

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处理如何实现

关于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目前国内有许多不同的观点,还未形成共识。

一种观点认为农村垃圾应该小规模分散处理。徐海云总工认为,农村垃圾中能够资源化利用的部分可以就地利用,而不能资源化的部分难以就地处理。现阶段国内建设了数以万计的小焚烧炉,但无论是热解技术还是气化工艺,实践证明还存在许多问题,未形成成熟、可推广的经验,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农村垃圾处理应该“回到过去”,实现“零废弃”。徐海云总工表示,这只是美好的愿景,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发展中的“消费升级阶段”,衣食住行相关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回到过去”是枉然,即使在偏远的地区也要享受现代生活,享受现代生活就必须要将产生的垃圾现代化处理。

那么,偏远地区的农村垃圾究竟要怎么处理?徐海云总工提出,需要改变现有的垃圾收运体系,用打包暂存代替转运。偏远地区垃圾收运成本很高,参考中国台湾、欧洲的一些地区的经验,不需要新建就地处理设施,而是在乡、镇地区把垃圾打包暂存,一段时间后统一运输,在县(市)级层面集中处理。再联系到现在的热点问题“双碳”,垃圾集中处理可以使得热能有效回收利用,而小型焚烧炉难以实现热能回收利用,这也和时代的发展相背离。因此,“用打包代替暂存”的做法值得深入研究探讨。

12

编辑: 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