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浙江嘉兴市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

时间:2019-08-29 10:31

来源:嘉兴市人民政府

对电厂、钢铁、水泥企业等高架源,从区域层面统一协调应急响应措施。对移动污染源,重点调控老旧车、柴油车等高排放车辆,区域内协调实施统一的机动车限行措施。对低矮面源,重点调控和监管排放控制措施落后的企业,提升燃煤锅炉减排效率。对露天焚烧、露天烧烤等日常管理的污染源,在重污染期间加强监管力度。鼓励探索行业或企业轮流停产,试行应急减排的排污交易制度。

加强应急措施动态决策管理。完善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联动机制,提高应急反应速度和能力。重污染天气高发季节,加强城市相关应急物资储备,做好企业停限产准备。充分发挥应急指挥部作用,确保应急措施落到实处。应急期间实施各单位自检自查与指挥部执法检查相结合的监督方式,对未按规定落实应急措施的,依法追究责任。建立区域重污染应急动态监管平台,接入区域各政府及相关部门平台,有效支撑重污染天气应对和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的数据信息共享、污染趋势预判、污染物成因解析、决策会商、预案制定、减排效果评估和信息发布等工作。平台依据预测污染等级,自动生成“指挥中心-主管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多级应急方案,动态监控应急措施执行情况,及时调整应急响应措施,确保重污染天气状态下的社会秩序正常。

实施季节性污染排放调控。开展秋冬季PM2.5污染调控,实施重点排放行业冬季(11月~次年2月)强化减排。研究制定水泥建材、化工等行业错峰生产方案。结合排污许可证发放,力争将重点行业冬季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全年平均排放水平的70%以下。探索开展夏秋季O3污染调控,以遏制O3污染为目标,制定实施夏秋季(5月~9月)涉O3污染行业错峰生产方案。制定实施火电等高架源区域NOX管控方案,实施石化、化工、涂装、油墨印刷、油品储运等行业限产限排的VOCs强化减排方案。

34. 积极参与区域协同控制。

加强与环杭州湾各市及周边城市,特别是杭州、湖州、上海、苏州、无锡、南京等城市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共享区域大气环境信息,在优先控制本地源的基础上,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做好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在移动源监测方面,建立机动车环保信息管理平台,实行长三角地区有关部门数据共享,提高机动车排气监管信息化水平。在区域大气污染治理、预警预报、重污染天气应急等方面形成联动工作模式,推进区域形成“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联动体系。加强联合执法、跨区域执法和交叉执法,建立跨行政区域的环保联合执法机制,规范环境监察执法行为,加大区域环境执法力度,协商解决跨界大气污染纠纷,建立定期联合执法制度,统一环境执法标准。

35. 推进大气环境信息公开。

构建统一管理、全面联网、面向公众、社会公开的大气环境信息发布平台。在2020年,建设一套完整的环境信息数据库,以更加精细和智能的方式实现环境管理,推动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应用信息化手段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服务。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扩大信息公开范围,规范信息发布模式,提升信息公开的时效性和权威性。

完善环境信息公开机制,全面推进大气环境信息公开。及时、准确发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信息,适时发布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信息。开展一系列“互联网+环保”行动,建立大气污染源时空分布数据库,实现污染源监控数据与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汇总以及其他外部监控资源的接入,推进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共享、公开及舆情监控。建立重污染行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制度,督促重点排污单位及时、准确公开排污信息。对不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环境信息的,责令公开,处以罚款,并予以公告。生态环境部门及时公开污染源监测、排污费征收、环评审批、监察执法、环境应急等环境监管和执法信息,定期向媒体以及发展改革、财政、行业主管、资产主管等部门通报企事业单位环保违法行为查处结果以及挂牌督办案件整改等情况。

积极通过政府网站、公报、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多种渠道,公开大气环境信息,积极引导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自觉落实污染防控与治理主体责任。强化全民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公众参与环保。加强政府网站、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新媒体建设,充分利用新媒体互动功能,更及时、便捷地与公众互动,做到“听”民声、“答”民疑、“解”民忧。加强信息公开、畅通举报渠道,创设有利于公众参与监督的各种载体。加强对环保社会组织、志愿者服务队伍的扶持,强化民间环保队伍力量,积极引导民间环保队伍参与大气污染的监督与防治。同时加大资金投入,通过环境热线、环保有奖举报等方式,引导社会公众、新闻媒体广泛参与。

36. 加强大气环境科研能力建设。

加强大气环境科研队伍建设,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人才发展规划,加强科技人员培训和国内外交流合作,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大气环境科技创新人才。同时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合作,积极发展大气污染防治联合研究顾问组。组建一支集污染成因研究、重污染过程防控和空气质量保障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稳定团队。

提高大气环境管理精细化水平。构建全面、准确、更新及时的高分辨率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将源解析工作和排放清单编制业务化。开展大气重污染监控及预警技术体系研究,提高对持续污染天气预报预警能力,形成精准化空气质量预报模式和重污染分级预警体系。开展大气环境容量研究与评估,构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大数据平台,逐步构建重污染天气应急与大气污染治理综合决策大数据技术应用系统。开展全市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编制及实施工作。提升环境管理的定量化、精细化水平,切实保障科学、精准、高效治污。

推动空气污染成因研究。结合大气污染防控需要,开展以细颗粒物为重点的源排放清单、主要污染物(O3、NOX、VOCs、NH3等)来源解析、污染成因、传输通量研究。针对当前薄弱环节,积极开展灰霾、O3污染形成和控制机理以及可达性目标、VOCs污染防控、重点行业二次颗粒物治理等重大环境问题研究,增加相关领域科研经费支持,建立相应污染源数据库和信息系统,详细摸清污染物来源构成、迁移变化和扩散规律。

1...4567891011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