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青海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发布

时间:2022-01-19 14:57

来源:中国水网

第四节 推动综合监管数字化转型

深化垂管改革,加快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落地,进一步健全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机制。推进生态环境执法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完成全省各级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服装、车辆、设备、办公场所等配置。加快配置无人机、无人船、远红外、走航车、便携式挥发性有机物检测仪等高科技装备,建立全省生态环境执法装备调度制度,实现全省非现场执法全覆盖。深化执法稽查,开展执法大练兵,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将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事项纳入地方综合行政执法指挥调度平台统一管理,加强部门联动和协调配合,推行跨区域跨流域联合执法、交叉执法。完善“青海生态之窗”远程网络观测系统,加快构建“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综合信息平台,提升污染源自动监控水平,建立覆盖全要素信息的生态环境物联感知网络,实现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污染物排放、环境风险等要素的实时监控、趋势分析和信息共享。依托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优化建立基于祁连山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全省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管理平台,提升数据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能力,构建生态环境“一张图”,加快推动大数据分析应用。

第五节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

统筹实施生态领域重大科技专项,强化生态技术推广应用,增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创新供给。实施国家公园建设重点研发专项,开展退化生态系统综合修复、功能提升及绿色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科研平台和基地。实施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科技专项,围绕生态保育、径流变化、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和荒漠化治理等重点技术进行系统研究。联合省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推动设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科技专项,促进区域生态保护协同创新、产业发展合作共赢。发挥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作用,开展生态系统维护及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重点领域科研攻关,实施退化生态系统综合修复、功能提升及绿色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强化重点领域绿色技术创新支持,鼓励和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在新能源、节水节能、污染减排、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等领域开展以应用为导向的研发。

专栏9 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建设重大工程

生态环境执法监管能力建设工程。省、市、县执法流程、全要素留痕。升级改造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部门监控中心。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装备标准化建设,基本实现执法装备全覆盖。开展全省环境执法人员岗位培训,实现全部轮训一遍。

生态环境智慧感知监测能力建设工程。完善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分期建设中国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综合观测站。开展全省生态环境状况遥感监测与应用体系建设。完善全省辐射环境质量监测体系。

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工程。续建“青海生态之窗”,建设青海省信创生态云,建立健全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管理平台。实施相关生态数据平台整合工程,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信息化建设。推动建设生态环境智能物联网等绿色新型基础设施。

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支撑工程:实施“中华水塔”保护、国家公园建设科技支撑能力增强项目,建设青海三江源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验室、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服务平台和野外综合科考基地。实施多年冻土及冻(热)融地质灾害调查评估与行动监测,开展碳计量、碳储存、碳汇集及碳达峰、中和研究。围绕流域、区域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及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短板,开展生态环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第十二章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全社会行动体系

坚持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价值观为引领,广泛凝聚生态文明共识,着力推动构建导向鲜明、职责清晰、共建共享、创新高效、保障有力的全民行动体系,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

第一节 繁荣新时代特色生态文化体系

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实施文脉保护传承行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昆仑文化中蕴含的生态价值理念,传承发扬生态保护基因,在活态传承中不断赋予时代精神,繁荣青海特色的新时代生态文化,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开展青海特色生态文化研究,注重把青海生态保护实践中形成的生态认识提升为生态文化理论,丰富青海特色生态文化具象内涵,体现优秀文化特征,彰显文化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建设好国家、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打造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开发生态文化主题的大型文学、影视、演艺作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高层次推介活动,向社会公众推广青海特色生态文化所蕴藏的理念支撑、制度范式与行为典范。

第二节 建立完善生态环境宣教体系

集中推进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教育,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网络,深化国家公园生态环境教育。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研究,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创建国家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基地,推动污水治理设施、河道治理示范点等更多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向公众开放。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宣教模式,试点打造全息投影、AR、VR等沉浸式宣教示范基地,强化互联网宣传阵地建设。加大生态环境宣传产品的制作和传播力度,开发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网络文学、动漫、有声读物、游戏、短视频等,推广“小山小水游青海”等宣教产品。举办好中国(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一带一路”清洁能源论坛、国家公园论坛等交流平台,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实践。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提升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水平,加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力度。

第三节 构建生态文明行为规范体系

推行《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树立生态文明建设行为典范,打造“保护青海湖、我是志愿者”行动等全国知名环境保护公益宣传品牌,引导全省人民树立良好的生态价值观,提升自身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在党政机关,积极开展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和节能减排活动,强化能耗、水耗等目标管理,推行绿色办公,加大绿色采购力度,推动县级以上各级党政机关创建节约型机关全覆盖。推行绿色产品设计、绿色产业链、绿色供应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夯实企业生态环境责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引导企业积极践行绿色生产方式,依法依规向社会公开相关环境信息。鼓励企业通过设立企业开放日、环境教育体验场所、环保课堂等多种方式向公众开放,组织开展生态文明公益活动。充分发挥各类社会主体作用,积极动员广大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等参与途径,搭建平台和载体。广泛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项目和志愿者队伍。鼓励公益慈善基金会助推生态环境保护公益发展。鼓励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推进信息公开、社会监督和反馈机制的常态化和规范化,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1...15161718192021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